始皇帝_第240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0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求订阅) (第1/3页)

    第241章受命于,既寿永昌

    在书信当中,着五德始终。

    这是齐人给他开的道统良方。

    什么是道统?

    就是编织统治民众的谎言,同时民众愿意接受某人统治的谎言。

    凭什么你赵政成为秦王,而不是吕不韦成为秦王,蒙骜成为秦王。

    答案是,他赵政身上有秦王血脉,历代秦王筚路蓝缕,努力开拓出秦国的土地,秦王的后裔就有资格继承秦王之位。

    为什么是他成为秦王,而不是弟弟成娇成为秦王?

    答案是,他赵政是嫡长子,嫡长子应该成为秦王,至于成娇是庶子不配成为秦王。

    为什么秦国能一统下,而不是楚国一统下,齐国一统下?

    愚笨的人会,秦国有百万兵马,兵强马壮,应该统一下;可聪明的人会,秦国有水德,继承了周朝的命。

    道统白了,就是搞封建迷信。

    殷商自己是日子日孙,君权与神权合一,是行走在人间的神灵;周朝直接命,子,周子是帝的儿子,地位凌驾在诸多神灵之上,神灵遇到子也要避让,神权从君权当中剥离出来,君权在神权之上。

    后来的五德始终,命更替,更是搞封建迷信。

    当今迷信盛行,不得不搞迷信,用来加强统治。

    命在大秦,诠释了大秦的道统。

    “难道,真的要背弃白帝的祭祀,而是祭祀黑帝……难道真的要如此吗?”赵政思索着,陷入沉默当中,有不甘心。

    可又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到了现在,道统有两种,一种是殷商的道统,选择神权与君权,君王就是人间的神灵;一种就是周朝的命论,君王为子,君权与神权分开,君权在神权之上。

    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周朝的命论有弊端,可殷商人神合一的政权弊端更大。

    商朝的某个君王,直接扎草人,然后在上面挂着一个皮囊,里面放着鲜血。

    殷商的君王射穿皮囊,代表了杀死神。

    这就是着名的囊血射。

    这是最早的君权反对神权,然后这位君王获得暴君的名声,死法很是凄惨。

    到了周朝初期,周武王也是人神合一,也就是帝日丁。

    可到了周公旦的时代,却是发现人神合一,本质上是君权神授,神权在君权之上。

    于是,废除人神合一,而是选择命,周王也变为周子。

    到了这一刻,变为受命于。

    何为?

    就是那个刮风、下雨、打雷的。

    子,就是的代言人,管理民众。

    在西方,还是君权神授,君王要跪下接收教皇的加冕,神权在君权之上;可在东方,却是子封神,子册封某些死人成为神灵,子的地位在神灵之上。

    “似乎我没有选择……只能选择受命于,既寿永昌!”

    赵政有些不甘心。

    可又是感觉无可奈何。

    只能用五德始终学,只能用命在水,水德在秦,至于用殷商那一套弊端更大。

    “大王,可是遇到烦心事!”

    就在这时,赵高问道。

    赵政笑道:“和氏璧,可在秦国!”

    赵高道:“和氏璧已经在府库当中!”

    赵政道:“取过来!”

    赵高道:“大王稍后!”

    只是神情当中有不解,这位大王可不喜欢各种美玉,宝石之类的,时常将其当成普通石头对待,为何今会这样。

    片刻之后,和氏璧送上来。

    赵政仔细的把玩着和氏璧。

    昔日在邯郸,赵政就是拿着和氏璧,在手中把玩,在玩乐一会只会,就是没有兴趣了。

    所谓的和氏璧,只是一个圆形的玉璧,中间有一个圆孔,呈现碧绿色,只是一个粗坯,没有进行的打磨,没有雕刻各种花纹,各种龙凤等。

    因为害怕破坏和氏璧的美好,破坏其完整性。

    在重量上大约有五斤多。

    握在手掌当中,可以当成板砖用来砸人脑袋。

    世人将和氏璧当成无价之宝,当成无上的美玉,昔日更是有十五城换取和氏璧。

    此刻,赵政眼中和氏璧只是一块绿色的石头。

    “和氏璧,这就是和氏璧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