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再创地球文明_第33章 陶与瓷的秘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章 陶与瓷的秘密 (第2/2页)

的葡萄球菌滋生了许多霉菌。这些霉菌的实力十分强大,不仅杀死了许多葡萄球菌,更是让周围的环境没有办法让葡萄球菌重新生长。于是他开始研究这种霉菌,把培养液滴到葡萄球菌中,几个小时后发现培养液附近的葡萄球菌都被杀死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仔细研究和探索,他发现,原来青霉生长时会释放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和杀死葡萄球菌。弗莱明就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即青霉素。

    因此我们在复制某一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实验的细节。在复制实验的过程中,如果也偶然间发现了新事物,新问题一定要继续认真的研究和探索,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为何总是要重复前人实验的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复制别人的实验,来寻找和发现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

    从陶器到瓷器的创造,我相信肯定也有这种偶然性的存在。

    陶器与瓷器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瓷器烧制要求的温度比陶器要高,陶器烧成温度在950—1165℃度之间,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80-1400℃以上。但是用做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即使烧到1200℃以上的高温,也不会成为瓷器,会因为无法承受高温被烧熔为玻璃质。

    所以从陶器到瓷器的演变,也是一个不断试验和创新的过程。如果当初我们的祖先,不创新性的选择用高岭土来烧制陶器的话,我们就很难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瓷器大国。

    烧制陶瓷的一个关键是对“土”的选择,而另个关键则是“火”。

    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如何让火的温度变的更高,如何掌握烧制时候的火力大小,都是要通过多次是实验,慢慢总结出来的。在追求更高温度的时候,人们发明“窑”。

    “窑”字渊源于古代烧羊制佳肴的“xue“。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窑炉生产硅酸盐制品最早的国家。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已有烧制陶器的xue窑。这种古老的窑已经是由燃烧室、窑室、火道以及调节炉温用的大小不一的火眼所组成,烧成温度可达1200°C左右。商代出现了烧成温度更高的半陶半瓷窑;战国时开始有馒头窑及龙窑,烧成温度可达1300°C;明末清初出现了JDZ窑,这种窑利用空气隔热层保温,砌筑高达17~18m的薄壁烟囱,并能调节烧成制度以适应不同类型制品的要求。

    窑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同样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窑,就不会有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陶瓷、砖瓦、铁器、水泥、玻璃等。

    对于窑的建造,夏禹只有理论,而无实践经验。窑的主体构造分为燃烧室、窑室和出气口。燃烧室主要负责提供燃料给窑室加热,传统的燃料是木材、煤炭、现代烧窑的燃料多为天然气和电。前两者烧窑需要耗费极多的人力,不停的添加燃料和刨除燃料的残渣。后两者耗费人力少,没有燃料残渣,而且还环保,温度高提升速度快,耗用时间少,易于控制,因此是后世最主要的烧制陶瓷方式。窑室主要用于存放陶器的胚体,要尽量避免落灰,以污损陶器的胚体。出气口要与燃烧室相通,保持空气在窑体内部的流通,也是火力大小的关键。

    既然知道了窑的三个关键要素,那么剩下的就是不断试验,找到更好组合方式和更好的材料,最终制造出能够最大发挥燃烧效率,成品率高的窑。

    由于对热水、热汤的迫切需求,夏禹决定建造一个简单的横xue窑。横xue窑的火膛、火道与窑室横向排列,窑室在火膛后方,两者通过两条或多条火道相连,窑室底部为窑箅,上有箅孔(即火眼),火苗经过火道和火眼进入窑室。而竖xue窑火膛在窑室下部,两者基本平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