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章:落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再想想少年在记者会上的说辞,还有媒体上其实也有过报道的各种证据。 显然啊! 从一开始,参商就是被冤枉的。 最近媒体关于某个南郡书商的报道,也已经间接证明了这件事,那个已经死掉的张群礼,才是个一点都不值得同情的真真正正的坏人。 于是,本来只是转向中性的媒体舆论,随着《中原日报》上的这11个字,终于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倾斜。 紧接着,大洋彼岸的那篇新闻,在《青年日报》首先提及之后,也飞快传播开来。 人家老外都知道咱家里的这些破事了。一大群媒体,欺负一个孩子,把人家逼得不得不说要变成坏人。 这是人干的事吗? 于是…… 继续反转。 时间在这种热闹里进入了1995年的12月。 本就随风倒的更多媒体开始声援参商,原本滞销的《数不清的流年》,重新受到追捧,各地书商再次频繁联系博艺进行采购。 到底决定暂时停刊的《青旭》也收到了无数读者的声援,希望能尽快复刊。 同时,一定要继续有参商的专栏。 当然还有《商海》。 少年作家那篇关于期货的文章,因为上面的直接干预,到底没能在《商海》上刊登出来,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博艺旗下这份商业杂志的销量。 最新的12月刊,首印的10万册,只是三天不到,就被读者一扫而空。 十二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地点是河元二中。 来了一大群人,连凑热闹赶来的市政府领导都要小心应对的那种。 轮流和苏杭谈话。 首先是已经见过的郑戍明。 讨论内容很简单。 之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但,之后,苏杭决不允许再涉足期货市场,更不能公开发表任何可能左右期货市场的言论或文章。 大部分人在校长室那边,临时被选做私密谈话场所的副校长办公室内。 苏杭听郑戍明说完,没有反对,倒是提起:“郑伯伯,国内这小池子,坦白说,我本来就看不上。不过,国外的期货市场……我也不能掺和吗?” 郑戍明眯起眼睛:“你想去哪?” “暂时还不知道,”苏杭抬起双手比划了下,带着笑:“可,世界那么大……” 郑戍明假装斟酌片刻,才道:“去也可以,不过,提前必须跟我打个招呼,得到批准。” “郑伯伯,白要消息,这就不厚道了吧?” 郑戍明听少年这么说,直接破功:“混小子,你知道我放你这一马,要担多大干系吗?” 苏杭表情无辜:“郑伯伯,你有证据吗,可不要凭空污人清白。”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被你用坏了,”郑戍明笑起来,转而又稍稍收敛:“说吧,你的条件?” “我对钱不感兴趣,”苏杭装了一下,感觉……没什么感觉……只能继续:“不过,到时候,该我的酬劳,还是不能少的。” 郑戍明道:“先让我看看你有多大能耐?” 苏杭故意露出惊讶表情:“郑伯伯,你要我……再来一次?” 郑戍明想到刚刚才过去的商交所风波,顿时意识到……明显问错了,还有些心有余悸,连忙道:“我是说,国外,国外!” 苏杭点头:“这没问题。” 郑戍明眼看少年轻描淡写,反而感兴趣起来:“还真有啊,说说?” 苏杭直接摇头:“不能说。” 郑戍明:“……” 知道很多人还等着,只能暂时打消追问的念头。 随后是一次采访。 或者说…… 正名! 因为是比《中原日报》还大的那份国内最大的日报。 不过,采访之前,那位看起来年龄和郑戍明差不多明显不太像记者的中年人先和苏杭谈起了近期国外的相关新闻,带着明显的引导和暗示。 同时还首先透露一个消息。 邹西邻已经被撤职,《商都晨报》将会停刊整顿。 再说海外那边。 那家《费城问询者》开启话题之后,最近又有不少海外媒体对苏杭的事情进行了跟进,还有海外记者直接联系到了苏杭本人,希望进行采访。 苏杭也很果断。 这件事,苏杭之前是真没想到,而且,即使想到,也不一定会用。 终究是家丑。 不过,陶暖玉既然做了,苏杭还是对陶暖瓷的这位长姐表示感激。 却也不会继续。 之前就已经拒绝过几次,这一次,上面已经给足了面子,苏杭当然要明确表态。 再有海外媒体找来,他还是会拒绝,不会接受类似的采访。 中年人很满意。 双方这才开始正式的话题。 这么轮番谈完正事,各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大家重新聚到校长的办公室内。 热络讨论一番,之前采访自己的中年人又引出了一个话题:“苏杭,听说你会书法,能不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如果能契合这次的报道,就更好了?” 众人顿时露出好奇和期待。 苏杭斟酌片刻,点头:“好啊。” 跑来陪同的班主任孟文康殷勤地找出了纸笔,在校长的办公桌上铺开,又亲自给自己学生研墨。 众人的围观中,苏杭提笔蘸墨。 最后酝酿。 落笔。 龙飞凤舞的一副草书,似乎是对于近期遭遇的宣泄,也有着少年该有的恣意和张扬。 周围人轻声跟着念出: 魑魅搏人应见惯,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一卷·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