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34章 自古败事由内起,一世人来两兄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章 自古败事由内起,一世人来两兄弟 (第1/2页)

    上兵伐谋,长孙晟早有准备。

    为了应对今日局面,长孙晟很早就向杨坚献上一计,派遣特使元晖,往西域会见达头可汗,送给他一面旗帜,那是一面狼头纛。

    对于大可汗沙钵略,却连一杯水都欠奉。

    狼头纛对于突厥一族而言,具有特殊的含义,某种程度上,就是权力和传承的代名词。

    突厥是一个狼图腾的民族,他们自称为狼的后代。

    在他们的起源中,狼生十子,最贤最优最强壮的儿子为阿史那氏,突厥以强者为尊,阿史那氏世为君长,他们在牙门外,建树狼头纛,既表明自己是天选之子,也表示不忘出处和根本。

    世代相承,狼头纛就成为权力的象征,也是其传承的正朔所在。

    隋朝给达头送狼头纛,隐隐有尊奉达头为突厥之主的含义。

    达头可汗心知肚明,这是隋朝的离间之计,但他欣然接受。

    对于沙钵略,他早有不臣之心;对于大可汗之位,他也早就志在必得。

    因而,他愿意和隋朝达成某种盟约,互相利用、支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长孙晟初战告捷。

    为了让火烧得更旺一些,他在干柴之上再泼上一桶油。

    当达头和沙钵略的使者相聚于隋朝京城长安时,长孙晟故意将达头使者的座位,放在沙钵略使者之前,这是明面上的挑战和蔑视。

    沙钵略接受到这个污辱的信息,大为愤怒。

    对于杨坚,他要新仇旧恨一起算,他下定决心,要让隋朝付出数倍的代价,以偿还自己所受的怠慢和侮辱。

    因而,在经过隋朝初立后的试探性进攻,攻陷临渝镇(今山海关)后,第二年,他就动员纠合突厥各位可汗,总计精兵四十万,全力进攻隋朝。

    这次,他是来真的,也想干一票大的。

    沙钵略的目标非常明确,直下长安,颠覆隋朝。

    他的行军非常顺利,除了其前头部队和达奚长儒死磕,遭到不堪回首的损失之外,他的主力长驱直入,兵锋已直指长安。

    但他忽略了他有一个既神且猪的队友。

    他的这个队友,被那个神一样的男人长孙晟策反了。

    达头可汗在形势大好,准备和隋朝决战的当口,做了一个决定:他不玩了,他要临阵撤退,回到西域去过逍遥快乐的日子。

    沙钵略彻底傻眼了,他无法想象,也无法相信,但这已成既成事实。

    对达头而言,撤退显然符合他最大的利益。

    撤军回到大草原,而不是和沙钵略相会于长安城下,可以取得政治和策略上的优势。

    一是杨隋得以保全。

    他和杨坚脆弱和隐性的联盟能得以保持,可以对沙钵略形成一种实质上的战略压力。

    第二,如果此次战役半途而废,会有损于沙钵略的威望和实力。

    可以形成东突厥各部族内部的势力均衡,为自己赢得宝贵的时间,有利于他夺大可汗之位的计划。

    更重要的是,达头老谋深算,他和长孙晟都准确判定,沙钵略治下的东突厥一定会发生内乱,他们都在等待那个时间点的到来。

    在此之前,一动不如一静,保存自己的实力为第一要务。

    他们很快会看到他们希望出现的结果。

    西线的达头刚撤,沙钵略进退维谷之际,大漠之北,草原之上,又传来一个令他心生惧意的消息。

    长孙晟长袖善舞,神通广大,他出使突厥的一年,收获颇丰,他不仅熟谙突厥山川形胜,同时,他还成功打入了沙钵略皇族的内部。

    在杨坚接纳长孙晟的八字策略后,他本人专程去了一趟大草原,在东北极远之处,太阳升起的地方,找到了他曾经的好兄弟处罗侯。

    兄弟见面,不醉无归。

    他们回忆起以前,在大草原上纵横游荡的兄弟情谊,又一起展望了将来,携手共进的美好岁月。

    长孙晟放松心情,全情尽心和处罗侯的家庭熟络关系,处罗侯一家也将长孙晟真正当成自己家庭的一分子。

    一时兄弟,一世兄弟。

    长孙晟这次出使,于私于公都在大草原上找到了最坚固和最可信赖的朋友。

    处罗侯一系,将成为左右隋唐二朝和突厥关系的钥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