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有进无退为人嫁,枭雄末路实堪怜 (第2/2页)
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此乃自然之理。 因而当大一统的隋唐国力强盛之际,征伐并攻灭高句丽,是国策之需要。 隋唐四代君王,举全国之力,前赴后继,历时近百年,才终于将高句丽灭国。 但高宝宁却暂时保住了他的地盘,此次征战,由于高句丽和突厥的直接干预,加上北周武帝多年戎马生涯,积劳成疾,竟然病死于出征途中。 第一次对高宝宁之战,以北周的失败告终。 但杨坚很快就斩断了高宝宁的后路,他把高绍义——高宝宁奉以为主,北齐的复辟政权连根摧毁。 杨坚矫诏辅政后,以大丞相的名义,很快掌握了北周的军政实权,他通过外交手段,许诺佗钵可汗和亲千金公主,并辅以绢帛贿赂,才让佗钵可汗交出高绍义。 佗钵可汗最终屈服于北周的糖衣炮弹,眼睁睁看着他的盟友高绍义被北周擒住。 高绍义对他耿耿于怀,他在蜀中这个流放之地,一辈子都未释然于佗钵的背叛,至死都愤愤不平地说:“夷狄无信,送我于此。” 高宝宁从此失去了恢复北齐的最后希望,他也失去其赖以存在的根本。 身处大国之间,他最终的结局,要么是成为流寇,要么就被彻底消灭。 他知道自已处于四战之地,在各大势力之间,只能择强而从,但他不想归顺杨坚。
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并且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那就是成为突厥和高句丽的对抗中原王朝的棋子和先锋。 当然,也是走狗。 很自然地,当杨坚矫诏辅政,天下sao然,尉迟迥起兵之际,他也蠢蠢欲动。 尉迟迥老于战场,精于战略,他策划了一个反杨坚同盟,北结突厥和高宝宁。 这是一个高明的策略,如果能和突厥及高宝宁连成一片,杨坚将面临四面受敌,处处应战的不利局面。 但在他们之间,还有一支不可逾越的强硬力量,那就是幽州的于翼。 他和晋阳李穆一样,并不看好尉迟迥,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时间选择押宝杨坚。 高宝宁身上有太多北齐的铬印,背后也有太多突厥和高句丽人的身影。 这注定他无法真正向杨坚投降。 即使投降,以他这种出身,必然有一天,会被清洗。 杨坚的态度非常坚决,既然谈不拢,那就打,狠狠地打,在战场之上,决定谁有话语权。 这注定了高宝宁必然要经受最坚决严厉的打击。 外贼可以慢慢平复,但家贼却必须第一时间给予歼灭。 现在轮到高宝宁了。 在第二次隋突战役中,沙钵略的主力被卫王杨爽大败于白道,他本人也于草丛中,丢弃金甲,狼狈逃窜。 沙钵略在中线的突然崩溃,产生了蝴蝶效应。 东线的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变化,高宝宁失去了突厥的牵制和直接战力支持,对于他这种小小的割据势力而言,打击是致命的。 面对隋朝阴寿的十万大军,高宝宁只得避而远之,他弃城奔逃入沙漠之北,以期卷土重来。 阴寿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荡平高宝宁的老巢黄龙诸县,随后班师。 但高宝宁显然是个游击战的大师,他采取了流动和弹性的战法,敌退我进,敌进我退。 阴寿一退,他立即派遣他的儿子率领大批骑兵,大掠外城,阴寿的留守军队苦斗数日,才勉强打退这次进攻。 阴寿大为苦恼。 他知道,如果让高宝宁自生自灭,以他在北地多年的经营,背后又有突厥和高句丽的支持,总有一天,他肯定会重新成为心腹之患。 阴寿想到了一个永绝后患的方法。 对于这种人,必须从rou体上永远消灭他。 于是,阴寿颁布了一道悬赏令,重金求购高宝宁的脑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