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52章 乱世虽需用重典,治国终归依章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章 乱世虽需用重典,治国终归依章程 (第2/2页)

的一道奏疏说起。

    弘农杨尚希,是杨坚的宗亲,同时,也被周太祖赐姓普六茹氏,这也是杨坚的鲜卑姓氏。

    杨尚希是最早的一批察觉尉迟迥要叛乱的人。

    当年他巡幸山东,恰好在尉迟迥的老巢相州,听到北周天元的驾崩消息。

    按照礼法,他和尉迟迥在驿馆发丧,但他毫不迟疑,立即连夜逃回长安。

    他只对杨坚说了一句话:“蜀公(尉迟迥)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

    杨坚得到这个消息,才能在韦孝宽进驻河阳之后,快速派出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尉迟迥。

    杨尚希显然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杨坚立隋之后,杨尚希上了一道事关国策的表文。

    这道表文中说明了杨坚朝面临的二个“太多”,一是行政区域太多,二是官员太多。

    他在表中说道:“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这是现实,也是需要割掉实毒瘤,但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似乎已成为无法撼动的固疾。

    自秦汉以来,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在全国实行郡县二级管理体制。

    但东汉末正式成立监察意义上的州,成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魏晋以降,中原大乱,为了应付各地叛乱和紧急事件,从效率和现实的角度考量,只能实行军政一体化,因而,州的权力逐渐变大,进而无限大。

    一个大州的文武官员,甚至达到323名,并且全部由刺史辟召,一州之内,所有官员,全部都是刺史的幕僚。

    代表中央权威的军政机器,和地方豪强逐渐合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割据集团,事实上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一州一天地,也是一州一王国。

    在战乱年代,随着中央权威和力量的减弱,只能依靠州刺史集中一州的力量,去保境安民,甚至挽救中央政权。

    实际上,成功是因为州刺史,失败也是由于州刺史。

    州刺史由文职官,逐渐转变成军政一体化的集权型刺史,他就是土皇帝。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

    那些没有将军衔的刺史,还被嘲笑为“单车”,意味着势单力薄,只是聊胜于无的一个职位。

    发展到了北周北齐之时,这种制度已到了最腐烂,最无可救药的地步。

    北周北齐本是源于同一母体,其力量来源,都来自于北魏及其六镇,他们在初创之际,迫切需要最大限度地吸收当地武装和力量。

    为了生存,北周北齐的国策都是以吞并对方为最终目的。

    因而,裂土封臣,成为滥觞。

    北齐刚成立时,是地方豪强势力的天堂,“豪杰纠合乡部,因缘请托,各立州郡,离大合小,公私烦费”。

    到北齐文宣帝时,官以贿成,政府和内庭公开标价,买卖官职,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百室之邑,遽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豪强能在这种开州立郡的活动中,占据实际的利益。

    一是可以捞到一个体制内的官职,有权力和职级才有发言权。

    二是可以合法逃避,本应该履行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北周起步更低,情况更不妙。

    当年贺拔岳以区区二千兵马入关拓地,并且立即死于和东魏的战争。

    其残部虽经宇文泰统领整合,最终建立北周,但始终只是一支外来力量,强龙不压地头蛇。

    他们必须依靠关中本土的豪强,二者混一,才能保持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由来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分享权力,尤其是以现存的势力和新立军功去分享政治和经济的利益,是其必然的选择。

    因而,北周的州,县机构,比北齐的混乱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当北方一统,政治走上正轨之时,这种割据一方,各自发展,成为山大王的情势,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是根本的国策,雄才大略的杨坚,将如何解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