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8章 以北统南乃大势,偏安之地未足安 (第1/2页)
这块砧板上的rou,杨坚吃定了。 陈国这块肥rou,很多人都想吃,几次都差点被吞下,却又被硬生生吐了出来。 陈后主曾经大言不惭地说:“王气在此,齐兵三度来,周兵再度至,无不摧没。” 可见南陈依靠长江天险,确实挡住了北方无数次的进犯。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最近一个想吃rou的人是北周武帝。 一统天下,是历代中原王朝的终极目标。 但天不假年,他在攻灭北齐之后,本想立即挥兵南下,但却病死于出征突厥的途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陈国逃过一劫。 杨坚本人也曾经在平定尉迟迥三方叛乱后,做过一次尝试。 隋朝成立的第二个年头,杨坚就兵分两路,想一探陈朝的深浅,或者顺势把这个统一南北的大业给完成了。 隋朝大兵压境,引起了陈国朝野震惊。 但非常吊诡的是,隋师竟然毫无征兆地撤军了,这是一次莫名其妙的,雷声大雨点小的进攻。 攻战之师,师出必有名,回师撤军,同样也需要名正言顺。 否则刀出鞘,血未收,于国于军,都被认为是大不吉利的事情。 监军高颎,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光明正大的回师。 因为陈国的皇帝陈宣帝,非常合时宜地驾崩了。 高颎以中国传统的礼仪,“礼不伐丧”,漂亮地率军北撤。 事实上,并非是隋朝突发善心,或是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是隋朝的北境出了状况。 是非常严重的状况。 突厥人举国大举入侵。 面对突厥四十万精锐的倾巢而来,隋朝的国策只能是南和北战,而暂缓对陈国的征伐。 其实,当日陈国的情势,已是岌岌可危。 当时进攻陈国东西二线的主帅都是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元勋。 东线元帅为长孙览。 他是北周武帝做藩王时的死党,也是被武帝寄予厚望的心腹和大将。 当年他还叫长孙善时,周武帝对他说:“朕以万机委卿先览。” 于是赐名,改为长孙“览”。 长孙览率领八大总管,水陆俱进,雄师临江,以气吞如虎的攻势,令一江之隔的陈国,瑟瑟发抖。 而西线的元景山更是老臣宿将。 当年尉迟迥三方叛乱,一代战神韦孝宽,统率大军讨伐尉迟迥时,因为年老多病,精力难继,其指挥统御东征大军,就并非顺风顺水。 至少元景山就曾经与韦孝宽,争一日之长短。 幸亏在沁水相持时,杨坚火线派高颎监军,避免了一场内耗,将军队重新拧成一股绳,终于在第68天,就击溃了尉迟迥的叛乱。 并且,西线是元景山的福地。 能者多劳。 他在平定尉迟迥之乱后,马不停蹄地赶赴南方,参加了对司马消难的平叛。 他在荆襄地区,和陈国派出的援军交手,可谓百战百胜。 元景山是陈国的苦手。 隋军东西二线攻势如虹,尽得长江以北的失地。 乘胜渡江,一举攻灭,一路狂奔、自己作死的陈国,指日而待。 但北境突厥为患,杨坚跃马长江、一统天下的梦想,只能延后了。 北境的压力,让杨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陈国,采取了怀柔和示弱的国策。 甚至当隋朝的边军,抓到陈国的探子,为了麻痹陈国,他也待之以礼,礼送回陈。 全力对付突厥,是杨坚的国策。 为了避免南北二线作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杨坚对于隋陈边境的将领,做出了直接而明确的“怀柔”指示。 但武将之中,总有想建功立业的朝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