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58章 以北统南乃大势,偏安之地未足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8章 以北统南乃大势,偏安之地未足安 (第2/2页)

 平定蜀国的梁睿,就曾上书杨坚,想乘势统一江南。

    杨坚不想在南北二线同时作战,他在回复的诏书中写道:“王者体大,义存遵奍,虽陈国来朝,未尽藩节,如公大略,诚需责罪。尚且欲缓其诛,宜知此意。”

    即使现在隋朝有足够的力量,以大压小,但杨坚认为现在并不是合适的决战时间。

    对于和陈国接壤的前线将领,比如寿州(今安徽六安境内)总管元孝矩,杨坚明确地指示说:“以公志存远略,今故镇边服,怀柔以礼,称朕意焉。”

    在这种南和北战的战略指导下,隋陈二国,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蜜月时期,二者相敬如宾,礼尚往来。

    但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天下一统,是必然的趋势。

    陈国,不过是苟延残喘,拖延些日子而已。

    即使在最开始之时,隋朝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南征的准备。

    隋朝建立伊始,杨坚就有南图之心,他在隋陈边境布置得力干将,苦心经营,以待时机。

    贺若弼和韩擒虎,就是二颗最耀眼的将星。

    贺若弼眼高于顶,自诩隋朝第一大将。

    隋炀帝杨广还是东宫太子时,曾经让他评定当世良将,贺若弼当仁不让地指点江山。

    他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很好奇,当世名将,竟然都不入贺若弼的法眼,他追问道:“然则,大将谁也?”

    贺若弼不好意思直言是自己,但也不愿意违心推崇别人。

    他拜倒在地,对杨广颇有讨好地说:“唯殿下所择。”

    言下之意,那是舍我其谁。

    贺若弼有这种狂妄的资本。

    杨坚曾经指着贺若弼,对突厥使者说:“此人,天赐我也。”

    贺若弼出身于武将世家,他的父亲贺若敦因为失言,而被北周第一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

    临刑之前,一生以平定江南为己任的贺若谊,对着儿子贺若弼满怀遗憾地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

    然后,他做了一件非常特别的事。

    他用一个尖锐的锥子,刺破贺若弼的舌头,当鲜血淋漓,贺若弼尖叫连连时,贺若敦说,“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因而,贺若弼以父志为己志,平灭江南,是其一生的追求。

    贺若弼认为这是他的使命。

    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但似乎他也没有逃出他父亲的轮回宿命。

    他的父亲以多言而死,最后,贺若弼也是因为话多而亡。

    也许世间之事,冥冥之中,真有命运一说。

    隋朝初年,杨坚想要经略江南,他向高颎咨询,满朝大将,谁是可以托付重任的合适人选。

    高颎没有丝毫犹豫,他向杨坚推荐贺若弼。

    “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如贺若弼者。”

    贺若弼没有辜负杨坚的重托,他给同僚写诗明志,“勿使骐驎上,无我二人名。”

    他确实是上天选定的虎将。

    平陈之后,他的军功就是高颎也是心悦诚服,推崇无比。

    他曾对杨坚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平陈),后于蒋山苦战。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争功。”

    这当然是高颎的谦词。

    因为平陈之战,晋王杨广虽然是名义上的元帅,但元帅府长史却是高颎。

    由于晋王杨广年轻,挂名元帅,更多的是稳定军心人气,挂职锻炼而已。

    三军之内,所有大小事物,高颎才是真正的最高和实际的决断之人,晋王杨广不过是挂了一个虚名而已。

    高颎如此当面称赞贺若弼,除了自身的谦虚和韬光养晦之外,也可见贺若弼当时在朝野之中,盛名所归,军功第一无疑。

    当然,他这军功第一,还是有人不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