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天地茫茫逃无路,万里追踪海波平 (第2/2页)
定会被视为外来势力的侵入。 高智慧不想和岭南的俚僚作斗争,那会让他沦为海盗,他要留在泉州,要和杨素决一死战。 但战事的紧要关头,杨素却忽然接到一道,杨坚要他班师的诏令。 这是一道非常微妙的诏书。 叛贼未获,江南未平,却要召主将回京城。 这显然是将在外,君王有所不放心啊。 杨坚的担心可以理解,除了他本身的多疑猜忌,还有当时的现实和南北朝的传统,都无法让杨坚百分之百地放任,杨素的只手遮天。 当时南朝宋齐梁陈四国,都是军人政权,全部是依靠主将掌握了前朝绝对核心和精锐的武装力量,才将前朝拍死在沙滩之上。 而杨素,将是良将,兵是精兵,江东三吴之地,自古都是割据称雄之所。 如果杨素和江南的力量达成某种妥协,就足以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上佳局面。 杨素此次征伐,已历时太久,大将久典重兵于外,并且是掌握了隋朝所有精锐的水军,一旦有风吹草动,局势便无法控制。 只要杨素愿意,或者江南之地,足以改姓杨氏。 于是,杨坚以杨素久劳于外,诏令入朝。 并且,为了安抚杨素,杨坚将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升职为上开府,赐物三千段,这就是无尺寸之功,受千金之赏了。 杨素深知杨坚的用心,但他进剿高智慧的计划,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一旦他离开前线,必将前功尽弃。 于是,杨素上书,以余贼未灭,恐为后患的理由,坚决请求彻底完成清剿。
这同样也印证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例。 杨坚毕竟是一代明君,他也知道,如果强征杨素入朝,江南叛乱势力可能真的会卷土重来,并且,杨素之心,也未必可知。 于是,杨坚做了一个赌博,一如当日沁水之战,他选择相信前线的将领。 这一次,杨坚选择完全信任杨素。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杨坚将杨素升任为行军元帅,索性将平叛的军民事务全部委托给杨素。 这个职位,就是真正的只手遮天。 这是绝对的权力,也是绝对的信任。 杨坚下诏道:“(杨素)识达古今,经谋长远,比曾推毂,旧著威名,宜任以大兵,总为无帅。宣布朝风,振扬威武,擒剪叛亡,慰劳黎庶,军民事物,一以委之。” 杨素得令,立即全军奔赴泉州。 那里是王国庆的天下。 王国庆原来不过是南安的一个地方豪族,机缘巧合,他杀掉泉州刺史,据州叛乱。 当时江南政权更迭,泉州远悬千里之外,虽然王国庆据州为乱,但和中央政府达成互识,互相承认融合,实际却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但这个小王国,纯粹只是因为海路遥远,中央王朝无意征服而已。 如今杨素大军初临,五牙战舰,惊为神物,加上先前投奔的高智慧部众,在杨素千里追踪,屡战屡败之下,早已成惊弓之鸟。 为了推缷自己的无能,各种添油加醋的说法,早就把杨素的水军说成是战无不胜的上国天师。 偏远蛮荒之地的泉州军民,何曾真正见过上国的天威,于是,不战自溃。 王国庆仓皇放弃泉州城,逃入更加僻远的山区,他的部下也是一盘散沙,或散入海岛,或据守溪洞。 这给了杨素各个击破的机会。 但王国庆毕竟是地头蛇,在当地根深蒂固,杨素的目的不是杀人,他要统战。 就必须利用王国庆的力量去做战后的善后工作。 于是,杨素招降王国庆,准备赦免他的罪过。 但杨素有一个条件,他对王国庆说:“尔之罪状,计不容诛。唯有斩送(高)智慧,可以塞责。” 这显然是一个优厚的条件,于是,高智慧成了牺牲品。 王国庆很快就将高智慧抓住,并送给杨素将功折罪。 高智慧在泉州被就地处决。 于是,江南再平,杨素也达到了他武功的顶点。 但为人臣,高处不胜寒,如果不愿意洗手归隐,就只能孜孜以求。 摆在他前面的路,只有入阁成为宰相的一条路。 不过,他要成为宰相,在中枢的决策层中,自然有人就要下来。 新人进,总要有旧人出。 他回到隋都大兴后,隋朝的政坛,将发生很多深远的变化和布局。 那已是后话了。 江南已平,岭南风云再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