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3章 四十六字真言在,天台三论动地来 (第1/2页)
智者大师停步不前,亲手给杨广写下了46个字。 “莲花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闻香远,长保如意。” 在这46个字中,看不到他对杨广任何一丝的怨恨,反倒对杨广有一种隐隐,大道可期的期许。 也许,在那一刻,他想起了在千僧宴上,给杨广的授戒,还有杨广隆重的行师大礼。 这一刻,智者大师心中,已经预见,自己手创的天台宗,或者会在自己这个徒弟手中,获得一种未可限量的发展。 而这一切,都和多年以前,千僧宴上的拜师礼,玄而又玄地互相呼应。 一切,都是天意。 智者大师封书完毕,求得三衣钵,让人洒扫干净,然后安详入灭。 杨广看到智者大师的手书46字,他知道智者大师做了选择,为了证道,已经圆寂。 杨广悲从中来,在延揽智者大师入主慧日道场一事上,他遭受了失败。 但他的悲痛,更多地来自于智者大师的死,也许在平日,智者大师可以不死,但他处于今时今日之地,却又不得不死。 权力的意志,从来都是冷酷无情。 智者大师不是杨广亲手所杀,但杨广却深切地知道,他不杀仁伯,仁伯却终是因他而亡的道理。 杨广五体投地,悲泪交集,跪受了这46字的手书。 智者大师的死,虽然是杨广的失败,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这对于杨广延揽江南佛教人士,实际上扫清了道路。 因为智者大师走后留下了一个空缺,他的弟子辈,远远没有他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怀中玉璧已去,后来者可以轻松上路。 天台宗自此可以远离事非的漩涡中心,赢得独立发展的良机。 事实上,智者大师死后,天台宗在杨广的支持下,蓬勃而生,正式在全国成为第一个开宗立派的本土佛教派别。 这应了一句话,身死而道兴,其间玄而又玄的因果关系,实在是半是天意,半人事。 杨广延揽江南佛教高僧的事业,必须进行下去。 智者大师一死,江南佛教首领就是三论宗的宗师吉藏,他被称为嘉祥大师。 他是杨广必须拉拢的目标。 嘉祥和智者大师不同,当年建康城破,陈国灭亡,智者大师溯江西上,但嘉祥却顺流东下,他东走会稽嘉祥寺,一住15年,精研佛义,静待再起的时日。 嘉祥深切地知道要想取得宗教的领袖地位,就必须和世俗的政权相结合,二者互相滋养,才更容易引发爆炸式的发展。 他的看法完全正确。 杨广的邀请信一到,嘉祥就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时间终于来了。 他立即同意主持江都的慧日道场,他和杨广的合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嘉祥在慧日道场,成为政府法定的江南佛教领袖。 后来,他又跟随杨广北上长安,在日严寺中弘法,名振中原大地,在杨广登基成为皇帝后,嘉祥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隋朝佛教界的领袖。 南北佛教开始融合,南宗在杨广的支持下,独领风sao。 而嘉祥开创的三论宗,即使在入唐之后,因为和皇族皇权深相结合,依然是当时最赫赫有名的显学。 但嘉祥驾鹤西去之际,也是三论宗由盛而衰之时。 这相当大程度是因为三论宗后继无人,宗主一逝,影响就日渐式微,但最主要的却是三论宗的要义,被其余宗派吸收融汇之后,再也无法一家独大。 时代需要更精深和更系统性的佛教宗派。 当年嘉祥想研习《法华经》时,曾邀请智者大师去嘉祥寺传道,但当时,智者大师正在天台山国清寺,心无旁骛地从事天台宗教义经典的创作。 智者大师不想一心二用,他拒绝了出山的请求,嘉祥也错失了当面向智者大师取经的机会。 当智者大师仙去,嘉祥只好师从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处求取《法华经》要义。 并且在主持江都慧日道场时,嘉祥才堪堪完成三论宗的宗典《三论玄义》的写作。 这就注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