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江南忠骨埋长安,修乐引发朋党案 (第2/2页)
物,都是朝中重臣,谁都有理,谁也不服谁。 于是,修乐的分歧,就延展到了朝堂之上的派别之争。 一方是苏威的儿子苏夔,另一派是当世宿儒何妥,双方各执其理。 但何妥利用自己大儒的身份,先引诱杨坚试听自己选定的音乐,并且对杨坚灌输其理念,“黄钟象人君之德。” 意思是黄钟之调才是帝王之乐,才是帝王之正声。 于是,当乐曲演奏到黄钟之调时,杨坚为避免成为外行,也需要摇头晃脑,下了定论。 “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 于是,何妥先下一城,让杨坚止用黄钟一宫,不假余律。 这当然是违背音乐自然发展之道的。 于是,在杨坚平江南之后,在建康获得了宋,齐二朝旧的乐器,还有演奏这些乐器的江左乐工。 杨坚当然想听听号称衣冠正朔的华夏之声。 于是,他命令在隋朝的朝堂之上,演奏陈国宫廷之乐。 华夏之音,果然不同凡响。 杨坚听完乐曲,便心悦诚服地叹赏道,“此华夏正声也。” 乐声,乐器,乐人,三乐毕集,重新修定音律是势所必然。 于是,就引发了著名的修乐朋党案。
事情简单明了。 何妥和苏夔对于乐声,各执一词,无法参决判定其高下。 杨坚本人更加不懂,于是,他想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投票。 他让满朝文武,实名制投票,看到底谁得到的票数更多。 这是一种民主制,本来没什么问题,但苏夔却有个有权有势的老子,叫苏威。 苏威是根正苗红的官十代,其父苏绰是北周政治的奠基人,而苏威本人在隋朝也是集万千宠爱在一身。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满朝文武十有八九,都看在苏威的面子上,投票支持苏夔。 何妥平时在朝堂之上,和苏威却有很多不同意见,甚至达到水火不相融的地步。 于是,结果不出意外,苏夔完胜。 看到这个投票结果,何妥不服。 他认为这次的投票失败,并不是自己对于音乐的主张错误,他认为这是朝臣趋炎附势,站队巴结苏威的结果。 作为当世宿儒,何妥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打击,他愤愤不平地说:“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焉!” 愤怒的何妥上了一封非常重要的奏章,他检举揭发了苏威在朝中结党营私。 这是政治斗争中惯用的手法,有效且有用。 这个罪名直击杨坚的软肋。 他坐稳天下之后,最大的心病,就是天天防备朝臣拉帮结伙,怕他们像自己一般,篡夺政权。 同时,何妥的奏章上的时间非常微妙。 杨坚本人需要这道奏章,或者说他需要借用奏章来做文章。 因为,这个时候,在隋朝的政界,有一颗巨星已经冉冉升起,再也无法压抑他的光芒。 他就是杨素。 作为弘农杨氏的代表,关陇勋贵的中坚,在隋朝建立伊始,杨素就成为其集团利益的代言人之一。 但当年杨坚为稳定政权,推行新政,需要绝对支持以高颎为首的新一代领导核心。 于是,杨素稍被压抑,只能屈居于稍次的第二级别。 但正如杨素对周武帝说过:“臣但恐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富贵。” 这虽然只是一时豪壮之言,现在却已变成现实。 杨素在再平江南之后,已处于功高不赏,无法再默然立世,锥处囊中了。 时代他需要进入隋朝的最高权力中心。 但有进必有出,杨素要上位,就需要有人让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