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9章 天降大任于萧氏,自耗内残无终日 (第1/2页)
北方虽平,南方依然割据纷乱。 最大的力量是萧铣领导位于长江中游的梁国。 萧铣倒确实是南朝梁萧的皇室之后,江南四朝,宋齐梁陈,其中梁国正统被陈国所替之后,在长江中游,依靠北方北周的力量,新生了一个傀儡政权梁国。 虽然此梁国已不再有当日之气象万千,但好歹保留了梁萧一脉。 不过,一日为奴,终身无势。 萧梁终于在杨隋之世,寿终正寝,但当时,梁萧的皇族,却做了两手准备,一支随江陵的大臣和父老乡亲北上大兴城。 另一支,却率领十万民众,沿长江东下,投靠了陈国。 虽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陈国最终也被杨坚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投靠陈国的萧岩叔侄,也灰飞烟灭。 但萧岩一支,却终于在江南开枝散叶,得以繁衍。 到萧岩的孙子一辈,终于又出了一个人才,他就是萧铣。 时势造英雄,萧铣被历史选中了。 隋末失政,各地义军纷起,江南一样乱成一锅粥。 岳州也不例外,当地豪强董景珍等人,也想造反,但他们面临一个问题。 那就是奉谁为主,群雄当中,似乎只有董景珍最合适。 但他义正辞严地拒绝说:“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 然后,他接着说出了自己心中理想人选,“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 计议一定,他们立马修书一封,飞报萧铣。 萧铣纵观天下大势,早有不臣之心,现在得到众位豪强的推崇,心中大喜,以为大事可从。 他豪气万丈地回报董景珍说:“(隋)贪我土宇,灭我宗祊,我是以痛心疾首,无忘雪耻。今天启公等,协我心事,若合符节,岂非上玄之意乎。“ 话说到这份上,当然,就要行动了。 萧铣接着非常肯定地说:“吾当纠训练场士庶,敬从来请。” 萧铣显然是个行动派,但要去做山大王,肯定需要自己的嫡系力量。 他显示出梁萧在江南的号召力,振臂一呼,当天就聚集了几千人,表面上说是要讨贼,实际上却想暗渡陈仓,与董景珍会合。 但天降大任于斯人,必然设置几道关卡。 萧铣立即面临了一个真正的贼,他叫沈柳生,率领大批的草寇,来罗川县打打秋风。 毫无疑问,萧铣新组建的乌合之众,不是沈柳生那些干惯了烧杀抢掠行动的流寇的对手。 这成了一个问题。 萧铣倒并不惊慌。 他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敏锐,眼下正是一个可以一石二鸟机会,既可以让罗川的几千部下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又可以收编沈柳生这支军队。 他慷慨激昂地对部下说道:“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若从其请,必复梁祚,遣召柳生,亦当从我。” 罗川的百姓,正在为如何抵御沈柳生发愁,屡战屡败之际,前途一片灰暗,觉得始终难免毒手,现在出现了一个机会,或者也是一条生路。 虽然是跟随萧铣谋反,但如果被沈柳生屠城,也是死路一条。 既然必死,不如奋力一搏,或许可以柳暗花明。 沈柳生也有同样的想法。 他只是个小小的山大王,总有一天,要么做为流寇消失于茫茫大地,要么被别的义军收编。 而梁朝一直是江南正朔,颇具号召力,老百姓认这块牌子。 沈柳生稍加权衡,就加入了萧铣向岳州行军的队伍。 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他们虽然同行,但萧铣和他,缺乏过命的交情,也缺乏深度的利益捆绑,双方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