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68章 官多赏滥终是虚,一代新人胜旧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8章 官多赏滥终是虚,一代新人胜旧人 (第1/2页)

    李渊封的官太多太滥了。

    自太原起义,到入主关中,李渊收服人心,远近来归的一大利器和杀器,就是封官.

    甚至到了不分贵贱,无论贤愚,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先开个空头支票,封个官给大家高兴高兴。

    这是一种李渊特有的统战方法。

    当年破霍邑宋老生之战,攻防惨烈,李渊亲自见到尸横遍地,玉石俱焚,恻隐之心大动,况且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的家底,也经不起几次损耗。

    李渊下定决心,“从今已去,当以文德来之,不复用兵戈矣。”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厚赏滥封。

    他曾经创造过一个非常夸张的记录,他利用自己写得一手好字的优点,亲自手写委任状,他笔不留行,一天之内,发出去的任命文书,竟然达到数千件。

    这引发了部下的质疑和劝谏,但李渊不为所动。

    他深谋远虑地回答道:“不希爵赏,汉室以兴,比屋可封,唐之盛德。……天下之利,义无独享,率土皆贵于我,岂不益尊乎?”

    李渊的理念朴素而实用。

    能够用封官赏钱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费大力气,流血牺牲去打仗?

    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利于迅速聚拢民心士气,给了久处沉闷下层之地的人,一线前行的希望。

    李渊之所以能海纳百川,快速成功,和这种大规模分封厚赏,带领大家一起捞实利的务实政治理念大有关系。

    但他封的官,实在太多了,李渊也非常喜欢赐封户数。

    虽然在他治下,是虚封,没有实际的含义,但如果满朝皆官吏,都是千户之家,就未免太骇人以闻了。

    事情已经发展到必须要拨乱反正的地步。

    李世民准备挑起这个担子。

    面向民间的虚封官员,更多是一种荣誉,可以先放置一边,况且,李渊亲自手写的告身,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墨宝,本身也具有收藏和荣耀的价值。

    这一类,时间可以消减和抵消,不会产生大的障碍。

    但中央官员,却需要动真格,否则,李世民没有办法安排后来的人上位。

    这一刀下去,割掉了一大片韭菜。

    长安城中,中央官吏在武德年间,有二千多人,但李世民大刀阔斧,只留下了六百四十三人。

    一次裁汰掉三分之二的中央官僚,这种力度和决心,后世已经不敢想象。

    李世民虽然子承父业,但在这一点上,他却更像是一个新朝的皇帝。

    一朝皇帝一朝臣,一朝皇帝也有一朝的风气。

    李渊留下的那些告身,还是带来了现实的政治障碍。

    中央官员的调整刚完成,接下来,就涉及到地方官了。

    改革进入深水区。

    在隋末和李渊的武德年间,外放当官,是最让人恼火和难以接受的苦差事。

    因为当时,世道不平,叛乱迭起,离开长安城这个太平享乐之地,主政地方,指不定哪天就会遇到战争或叛乱。

    那有掉脑袋的可能。

    外放当官,生命,是没有百分百的保障的。

    因而,很多人,宁愿不当官,也不去地方主政。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李世民已经一统天下,太平可期,现在去当官,那是一件风险很小,收获巨大的事情。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迹。

    七千余人相聚长安城,几乎在同一时间,浩浩荡荡分赴全国,

    李世民创新了官员的考核和任命时间。

    李渊的政治理念和实务,基本因袭隋朝,集中于十一月至来年的春节,在长安城集中完成。

    这是一项庞大复杂而精密的工程,因为时间所限,经常出现纰漏,不便于cao作。

    李世民改为不定时考核和任命,随缺随补,灵活机动。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改动,却是贞观一朝政治的精义,虽然师古,但更要方便现实。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正如在战场之上,李世民因时因势,指挥战术法无定式,龙腾虎跃。

    而在政治上,李世民也决不墨守成规,拘泥不化。

    他尊重制度,也遵循传统,但决不会被固有的制度限制。

    当旧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时,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制定新的规则。

    不管在战场上,还是政治上,李世民实在是一代雄才。

    李世民要想尽力消除李渊留下的影响,就需要在朝堂之上,核心权力层构建自己的嫡系。

    他的方式非常简单,采取了混合共存,以老带新,然后新人当家的策略。

    任何的制度,归要到底都需要人去实行。

    制度是死的,推广、执行、考核、变通,都需要政治长才,而宰相群体,就是皇帝的智囊团。

    任何一个朝代,宰相群体的素养将直接决定国家的高度。

    六月初四,玄武门事变。

    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

    李渊正式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显然,已经失势的李渊,只保持了表面的体面,权力已完全移交给李世民,“闻奏”是不可能的。

    八月初九,李世民正式即皇帝位。

    这种高效快速的权力移交,是军事政变的必然反应。

    但实际情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