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85章 小不敌大祸上身,欲成其名得其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5章 小不敌大祸上身,欲成其名得其人 (第2/2页)

有,事实却并不全对,但也足以看出当时李唐对吐谷浑的战略优势。

    事实上,在唐初绝大部分时间内,对于这个贪婪的邻居,唐朝采取了守势,但到贞观八年,情况起了变化。

    吐谷浑又一次侵犯鄯州,当时,天下一统,唐朝已有足够的力量西进。

    这一次,情况似乎有些不同。

    李世民表现出足够的硬气,除了外交上的遣责之外,还下了一道命令,征召伏允入朝。

    这是隋唐二代,从来没有完成的任务,这道命令,也比较可疑,事实上,伏允完全把它当成耳边风,声称自己有病,不能入朝。

    但伏允似乎只愿意在有限的程度上得罪唐朝,因为当时唐朝已经成长为,一个大一统和强大得可怕的邻居。

    他想出了一招避祸之法,那就是向唐朝求亲。

    他本人当时已经垂垂老矣,求亲的对象当然是他的儿子,他叫尊王。

    李世民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武力对抗,按照李唐王朝的惯例,他同意了伏允的请求。

    但李世民附带了一个条件,他提出让尊王本人来到长安,亲自迎娶公主。

    伏允心中有愧也有悔,派遣儿子进入长安,这是他一生的伤痛。

    在杨广的年代,他已经派遣过一个儿子,那是他的长子慕容顺东进长安,但那是当人质,这一去就是漫长的父子分离的岁月。

    现在李世民又重提旧事,伏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拒绝了李世民的提议。

    并且,伏允在大臣天柱王的唆使下,他们拘留了唐朝的使者赵德楷等人。

    李世民再次派遣使者和伏允沟通,想通过外交途径迎回赵德楷等人,但伏允完全不矛理会。

    这直接引发了战争。

    虽然李世民早就准备动手了。

    这一次,唐朝正式出兵,但目的却似乎并不彻底,既不是消灭吐谷浑,也并不是扩大领土,而是贪恋吐谷浑的特产,那就是青海骢。

    这是一种叫做“龙驹”的良种马。

    传说是利用波斯的种马,在冬季青海湖结冰之际,与吐谷浑当地母马,共同放牧于湖中海心山上,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就生下“龙驹”这种驰名中外的良马。

    李世民对于良马、名弓、美人的爱好,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这次战争可能的起因是唐朝想得到吐谷浑的“龙驹”,或者是李世民想改良陇右道的军马。

    但唐朝师出有名,吐谷浑并没有认清形势,他们按照惯例,又一次进犯了兰州。

    既拘使者,又犯边境,这需要被好好教训。

    李玄运投李世民所好,他投其所好地进言道:“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

    李世民无法抗拒良马的诱惑,他派遣段志玄担任此次军事行动的统帅。

    但很显然,这次战役,没有更高远的目标,只是一场有限的突击战和移动战。

    打一枪,就换个地方,捞一把就走。

    这确实是一场很无趣的战斗。

    双方似乎有某种默契,段志玄率领大军距离青海湖三十里的地方,就安营扎寨,止步不前。

    这给了伏允足够的时间,赶着牛羊马匹,施施然慢悠悠地撤退。

    但另一路唐军,由李君羡统领,在和吐谷浑的遭遇战中,倒抢到了二万多头牛羊。

    段志玄抢夺良马的行动,并没有达成目的。

    但伏允的安逸日子过得太久了,他忘记了当年杨广曾经举全国之力,让他灭国的惨痛往事。

    很快,他再一次大规模进犯唐朝的边境。

    这次进犯,捅了马蜂窝。

    李世民正愁没有正式的理由出兵吐谷浑,现在吐谷浑自己撞了上来,连老天爷都帮忙。

    吐谷浑现在已经成了一块必须要吃下去的肥rou,因为,他挡住了李世民西进的道路。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唐朝国力蒸蒸日上,李世民在内外萧然,国势大佳之际,想要在自己不世出的武功之上,再添上一颗珍珠。

    那就是经营西域,李世民梦想恢复和超越汉晋的荣光,那足以让自己立于皇帝之巅。

    想要经营西域,必先攻灭吐谷浑。

    吐谷浑处在丝绸之路的要道,要想保持丝路畅通,就必须由唐朝亲自掌控沿线的安全。

    与第一次进攻吐谷浑的游击式战术不同,李世民这一次来真的。

    他也准备来一票大的。

    李世民准备彻底解决吐谷浑的问题,这种级别的行军,就必需要一个绝对强势而优秀的统帅。

    李世民环顾朝廷,倒是有一个现成的最合适的不二人选,但却不知他本人的态度如何。

    因为,他刚刚和李世民闹了情绪,现在正称病在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