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90章 雪域吐蕃成霸主,莺啼初试下吐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0章 雪域吐蕃成霸主,莺啼初试下吐浑 (第2/2页)

历史上,再不从出现过,因为驱赶士兵,上必死的战场,并不人道。

    但杨素那种cao作,对于吐蕃而言,只是日常cao作。

    《通典》记载:“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

    《唐会要》也记载:“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死则递收之,终不肯退。”

    这种强悍而可怕的纪律,已融入血液和民族性格,这种军队,很难从外部被打败。

    事实上,在和唐朝的交战之中,前期极少有投降或叛逃的吐蕃战士,《拔川郡王碑》有一记录,就比较夸张。

    “今其俗犷而轻死,其死法折而不挠,故前代无降人,中土无僮仆。”

    这虽然有些夸大,但也大体不差。

    吐蕃的民风民情,确实适合培养战士。

    他们有一种风俗,老弱年长者向年轻力壮者行礼,在一个队伍中,勇健者走在前头,这都是对于力量的崇拜。

    在吐蕃的民族史《贤者喜宴》一书中记载,吐蕃“天赤七王”虽是半人半神,但“当诸子长大能骑马时,他们都握天绳升天而逝。”

    新王立,旧王死,个中意蕴,也很难言说。

    这种唯强唯壮唯力是图的理念,植根于民族,从上至下已形成共识。

    吐蕃人天生就是战士,吐蕃的军队就是纯粹的战争机器。

    有了如此强悍的军队,吐蕃很快统一和称霸青藏高原,而掠夺,贪婪是人类的本性,当吐蕃完成了高原的统一伟业时,他们必然将目光投向身边的邻居。

    吐蕃北面和吐谷浑为邻,而东面则和唐朝的松州相接。

    邻居们开始遭殃。

    吐蕃并非只靠蛮力取胜,相反,他们在无数代的斗争之中,熟谙政治以及纵横捭阖之道,信奉以谋略取胜。

    智勇双全,而又诡诈多智,可怕的吐蕃人。

    吐谷浑先遭它的毒手。

    确切点说,是吐谷浑遭到了唐朝和吐蕃的联手打击,吐谷浑处于两个虎视眈眈的大国之间,命运早已注定。

    贞观八年十一月,松赞干布的使者第一次到达长安城。

    双方目标一致,大概达成了唐出东方,吐蕃出西边,共同对付吐谷浑的计划。

    李世民专门派出专使冯德遐出使拉萨,回访松赞干布。

    但吐蕃放了唐朝的鸽子。

    吐谷浑之战开始之后,吐蕃虽然由松赞干布亲自统帅出兵,却按兵不动,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收获了胜利果实。

    李靖领导的西海道行军虽然大获全胜,也消灭了伏允,重新立了诺曷钵为吐谷浑的新可汗,但吐谷浑南部地区,却被吐蕃完全占据。

    一兵未战,一士未亡,就轻松摘得了胜利果实,深谋远虑的吐蕃人,足以成为唐朝的对手。

    相对于吐蕃的处心积虑,唐朝对这个高原上陌生的对手,显然认识不足,也重视不够。

    但吐蕃很快露出獠牙。

    他们先是在背后支持和扶助吐谷浑国内的反叛势力,对抗和分裂诺曷钵的统治,让吐谷浑政局不稳,内乱频仍。

    当吐谷浑奄奄一息之际,吐蕃终于找到一个借口,直接出兵,准备吞并吐谷浑。

    那就是贞观九年,唐朝拒婚事件。

    吐谷浑之战后,李世民作为天可汗,声威更上一层楼,松赞干布一代大才,对于各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愿意多所借鉴。

    政治联姻,是最常见的联姻方式,松赞干布派出专使,向唐朝求婚。

    但李世民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吐蕃在吐谷浑国内的反唐举动,他们支持天柱王的余党,颠覆北吐谷浑新唐的政权。

    李世民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拒绝了吐蕃的求婚。

    但这给了吐蕃口实。

    他们的使者回归逻些,添油加醋地向松赞干布述说起被拒婚的理由,将之归罪到吐谷浑使者从中使坏。

    这或者并非全是虚幻之言,因为,李世民在同一时间答应了吐谷浑诺曷钵和突厥阿史那社尔的求婚。

    毫无疑问,吐蕃向吐谷浑正式开战的原因,是吐蕃需要吞掉邻居这块肥rou,但为了师出有名,吐谷浑当了一次冤大头。

    以大击小,以强凌弱,结果不言而喻。

    吐谷浑根本不是吐蕃的对手,被赶到青海的北部,但或者上天不会让一家独大,吐蕃似乎是天之骄子,有着近乎无敌的军队,但老天也给吐蕃设置了一个无法克服的命门。

    吐蕃人似乎对于低海拔地区,平原地带的气候和环境,并不适应,他们虽然无敌,却并不能久驻占领的土地。

    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了。

    吐蕃虽然占据了水草丰美的青海湖周围,竟然又主动放弃,灰溜溜地退回雪域高原。

    但吐蕃的扩张并没有停止。

    党项、白兰羌等部,都成了吐蕃的手下败将。

    每个邻居都虐了一遍后,吐蕃终于将眼光投向唐朝。

    唐蕃松州之战开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