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_第290章 雪域吐蕃成霸主,莺啼初试下吐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0章 雪域吐蕃成霸主,莺啼初试下吐浑 (第1/2页)

    突厥刚消停,吐蕃又兴盛。

    当世两大雄主,唐朝李世民和吐蕃松赞干布,终于开始打交道。

    吐蕃确实是块硬骨头。

    松赞干布是吐蕃中兴之主,却并不是吐蕃的开创者,吐蕃成为青藏高原的主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吐蕃属于西羌的一支,核心种族是悉补野氏,发源于雅鲁藏布江的雅砻地区。

    那里地平如砥,原野秀沃,传说中吐蕃最早的“天赤七王时代”,吐蕃的第一代始祖聂赤赞普,在河谷建造了吐蕃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岗。

    历经无数代繁衍生息,他们逐渐成为雅鲁藏布江以南,蕃族的首领,但当时江北的苏毗才是区域霸主,江南的悉补野氏只能向其臣服低头。

    直到公元6世纪末,才迎来了崛起的机会。

    江北苏毗分裂,在残酷的内战下,部落内各派势力,两败俱伤。

    既然谁都无法吞并谁,就必然引入外力,以求在竞争之中,谋求优势。

    吐蕃的讵素若赞普趁机联络江北豪族大姓,密谋北伐,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

    这份伟业,由他的儿子论赞索完成。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论赞索进一步提升实力,和青藏高原西方的大国象雄结成姻亲,加上江北四豪姓,誓师北伐,终于一统雅鲁藏布江南北。

    论赞索定其国名为“吐蕃”,意为上蕃,建号南木日伦赞普,意即天山赞普,寓意“政比天高,盔(权势)比山坚”。

    但论赞索的政权很快又陷入了内乱。

    因为无法平衡江北豪族,江南佐命元勋和姻亲象雄的利益,论赞索竟然死于内斗。

    不世出的松赞干布继任赞普,散发出光耀万丈的光芒。

    他先是以铁腕手段平叛,集大权于一身,然后,松赞干布放眼看世界,他将都城,也即是政治中心,定于逻些(今拉萨),这让其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当之无愧的王。

    松赞干布无愧于这个称号。

    他雄才伟略,开创性地做了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松赞干布创建了吐蕃的文字,从泥婆罗(尼泊尔)引进佛教,创建官制,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机构。

    也许是由于地缘关系或是历史原因,松赞干布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南亚次大陆,泥婆罗,天竺等国,成为松赞干布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或许,领先世界,中土巨无霸隋唐王朝,对他而言,太过遥远。

    吐蕃在一代雄主松赞干布的苦心经营下,以一个王朝的身份,正式矗立在青藏高原,一个强大无比,让周围各族瑟瑟发抖的政权横空出世。

    青藏高原一直被世人视为荒寒缺氧,五谷不毛之地,但统一而强大的吐蕃,让他的子民对其尽情歌唱。

    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

    雪山环绕,一切河流之源头。

    山高土洁,地域美好。

    这是诗化的语言,谁不说自己家乡好,谁的家乡又不美呢?

    但这种柔情蜜意的诗句下,却是极为剽悍的民族性格,成就了一批最强悍的战士,这源自于吐蕃的传统风俗。

    吐蕃是一个完全彻底的军事政权。

    整个国家也是一驾全力开动的战争机器,因为生产资源少,吐蕃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每一年,小战不断,每几年,大战必定发生。

    这形成和激发了吐蕃尚武贵死的精神。

    吐蕃正式成文的法律和民间的约定俗成的风俗,都名实相符。

    《新唐书》记载,“(吐蕃)重兵死,以累世战没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

    《旧唐书》同样记载,“临战败北者……其俗耻之,以为次死。”

    可见,整个民族,将战死当成光宗耀祖的荣誉之事,而对于软懦无能,失败者却极尽嘲弄之能事,甚至认为他们不能称之为“人”,仅仅比已逝者稍好点。

    相对于中原王朝的“好死不如赖活”,至少从指导思想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并且,吐蕃人是天然的最强悍的战士。

    这源于他们残酷的生存环境,他们需要在高寒地带放牧游猎,这既需要强壮的身体,也需要坚韧的意志,每一个吐蕃的男人,都是天生的战士,好勇斗狠,嗜血争胜。

    吐蕃的法律,也培养和鼓励民众尚武的精神。

    他们专门制定了一篇《复仇律》,鼓励人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即使是隔代之仇,若是后辈能报,也是最高级别的荣誉。

    这种风俗下成长起来的战士,组成了一支可怕的军队,也是完全不同于汉地的军队。

    也许,如果只从技术上来说,这种军队才是真正悍不畏死的军队,是可遇不可求的极品。

    事实上,吐蕃人在战斗之中,让人大开眼界。

    中原汉地军事天才辈出,真正御军严厉,将战士当机器,二千多年,首推也只推隋朝百战百胜的大将杨素,但也只此一人而已。

    但他那种治军方式,在中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