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们了,让朕当个昏君吧_第一百一十七章:提拔张应星,陛下欲天下大同?【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七章:提拔张应星,陛下欲天下大同?【求月票】 (第3/6页)

起士族的反抗心里。

    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魏云弈做的事情,是从更高的层面上来消耗国力气运。

    而不是依靠手下的贪官污吏。

    即便摊丁入亩推行成功,让朝廷财政大幅度增加,可以相应的提升国力。

    但大运河和魏直道,是两个巨大的工程,绝不是增加一些税收,就能够抵消的。

    这是前世的经验之谈。

    所以,他继续支持变法。

    当然重要的是,魏云弈的话中,并没有完全表明强烈的态度,为的,就是让士族人认为,此事还有缓解的余地,然后继续闹。

    说不定,连变法都无法成功呢?

    “微臣明白了。”

    此刻,听到魏云弈的话之后,宋公文当即回应道。

    只是现在的他还有些奇怪。

    那就是为什么。

    从龙阳府变法成功之后,陛下为什么对于自己的支持变少了,不再像之前那样。

    尤其是听到摊丁入亩在江南一带推行摊丁入亩,似乎也不是很高兴的样子。

    难道,是自己在哪方面做的,没有让陛下满意?

    宋公文有些疑惑,但认为不可能。

    在其眼里。

    陛下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不会去计较一些小事。

    所以,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一切,都是陛下给自己的考验。

    此前,龙阳府试点变法成功,除了李芳供出的那份名单之外,还有就是陛下毫无保留的支持。

    而现在之所以不这样,就是想看看,若没有支持,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将变法继续推行下去,以此来考验和锻炼自己。

    不然,为什么陛下前后的态度完全不同呢?

    对,一定是这样的!

    想清楚这一切后,宋公文顿时放下心来。

    毕竟。

    陛下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变法上面。

    而自己一定要做的更好。

    “诸位还有何事回禀吗?”不知道老丈人心中想法的魏云弈,当即望向四周轻声道。见众人不说话,他顿了顿,继而道:“国丈,今年的税收应该要上来了吧?”

    “回禀陛下,是的。”宋公文想了一下,继而道:“各府都已经准备好了,户部也经过了统计,这两日,就会上来了。”

    税收一直是朝廷收入的大头,也是最重要的银子来源。

    不过,每年税收上来后,却留不了太久。

    就很快会发放下去。

    因为朝廷的支出非常多,比如官员的俸禄,还有各地驻军的银饷等等。

    这些,都需要银子,尤其是银饷,更是不能有丝毫马虎。

    也就意味着,税收上来,户部只是经一下手而已。

    虽然还会留下来一部分。

    但别的地方也要用。

    而其他几位大学士在听到此话后,眼中纷纷露出了些许疑惑。

    那就是,税收虽然很重要,但陛下一般不会特意拿到御前会议上面来说,今日是怎么了?

    魏云弈则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便直接开口道:“好,此次税收的银子,除了必要的花销之外,其他的全留下来,朕有大用。”

    “一直以来,南北之间都是以陆路交流,可谓是诸多不便,所以朕打算将南北的水系都连通起来,以京师到两江地区,开凿出一条大运河,而这运河的作用,除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外,还有就是运送货物,将南方的繁荣,带给北方。”

    将南北的水系全部连通起来,开凿运河?

    此话一出。

    在场几乎所有人都震惊了。

    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虽然对于地势不算太了解。

    但也非常清楚,从京师到两江,那可是两千多里的路程啊。

    即便期间有水系,但想要完全打通,是怎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啊?

    “陛下...这...不太好吧?”兵部尚书当即走了出来,当即道:“这段距离太长了,期间还有许多大山,想要开凿出一条运河,不说花费的银子,就连征发的徭役,怕也是要数十万...”

    林远松,到底还有内阁大学士这个位置在,当然能说得上话。

    “的确,陛下还是三思吧。”

    礼部尚书也开口了,继续道:“北境还在打仗,若再开启这样一个工程,我怕朝廷...吃不消啊。”

    别看如今大魏国力蒸蒸日上,能做很多事情,但前提是,不能超过朝廷的承受能力。

    不然,即便国力强盛,肯定也经不起如此的消耗。

    开凿大运河之事,就很难承受的住。

    就算以大魏现在的国力,可以做到这一点。

    可做到之后呢?内部必然被掏空。

    因为如此工程。

    完全不是一两年就能成的,往往需要数年,乃至于数十年为期限。

    而在这期间,朝廷财政上,就有一个巨大且固定的支出。

    若是在出现点别的事情怎么办?

    根本没钱应对。

    且二人还认为,南北之间,有陆路连接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开凿大运河?

    当然,这是他们心中的想法而已,说出来那是万万不敢的。

    “太傅和国丈的意思呢?”

    魏云弈并没有理会这二人,而是转头问道。

    “微臣认为,陛下此举,确实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张正明思索了一下,道:“只是,现在的朝廷,怕是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工程,微臣倒是有一个主意,此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慢慢去做。”

    张正明无愧被先帝称之为大魏第一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