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进化:族群_第111章 直立的代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1章 直立的代价 (第1/3页)

    第112章直立的代价

    从人类的进化历程来看,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直立行走使古猿的前后肢得以分工,经过长期的磨练、进化,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可以制造各种工具,动作也越来越精细,从而促进了人脑的发育。

    但也就是这“决定意义的一步”,也让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椎间盘突出是人类的“专利”。

    因为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人都不一样,他们并不是直立行走的。

    其中绝大部分的脊柱动物都是四肢行走,或是遨游大海,他们的脊柱并不需要承受太多的来自身体的压力。

    承受压力的基本都是四肢。

    而人类的解放了双手,从地上站起来以后,脊柱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进化出了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从侧面看去,脊柱更像“S”型的。

    椎体叠加形成脊柱的静态骨结构系统,承受脊柱80%的承受力。

    同时为适应承重,椎体是从上而下逐渐增大的。

    人类除了卧床睡眠以外,每天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里,脊柱处于直立位。

    此时脊柱的椎体都在承受着所在平面以上的人体重量。

    另外还承担着劳作和各种运动带来的压力,特别是靠下的腰椎更是承载着其中绝大多数的压力。

    这种压力很容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然而在四足行走的生物身上,椎间盘突出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它们的行动方式让椎间盘受到的压力自然分散,所以不会突出。

    动物从两栖类开始到陆地上生活,四足行走已经适应了亿年以上的时间,而人类直立行走的时间才只有多久,进化得还不够完美,所以才会有椎间盘突出这种特有的病变。

    除此之外,直立行走还给人类带来了“痔疮”、“静脉曲张”等特有的疾病。

    当然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例如心脏负荷的问题,这在之前便讲过。

    还有一个显著的问题,便是生产问题。

    四足行走的脊柱动物其骨盆为脊柱的延伸,呈现伸长状,担负着保护背部的角色。腿部与骨盆呈直角,就像是桌面与桌角的关系。

    非常牢固,且耐用。

    但是为了更好的支撑身体以及直立行走之后各种功能的变化。

    就如为了更好的直立行走以及骨盆退出保护背部的角色任命,人类的骨盆变短了。

    变短后的骨盆,能让站立时的动作更为利落。

    除此之外,为了承担由于重心而下压的内脏,骨盆又朝着如同器皿般的立体结构进化。

    这样的变化,利于人类行动,利于人类身体结构。

    骨盆改变之后,可以为直立行走的人类承担更多的压力。

    但是不要忘记一点。

    这些压力是因为重力而存在的,压力是向下的。

    向下的压力自然而然的导致了本就因为骨盆收缩而变窄的女性产道更进一步压缩变窄。

    我们都知道,胎儿在母亲zigong内,在生产过程中处于顺产的方向是头位。

    即头部先进入产道。

    而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胎儿的脑袋可以说是在变大的。

    变窄的产道,变大的胎儿脑袋。

    这就导致在现在医学尚未出现之前,生产是导致女性死亡最大的原因。

    即便是现在医学已经到了如今的程度,生产依旧是女性死亡的重大原因之一。

    生产是走一趟鬼门关,并不是夸大其词。

    但这便是进化。

    人类为了站起来而必须面对的进化。

    而现在,元想要站起来。

    相比于人类直立后仅1米多的高度,元在直立之后将成为高达十几米的巨型生物。

    元需要付出的代价,虽然看上去只有进化质多少,而进化质也确确实实的为元解决了很多进化上的难题。

    只是当元真正直立起来之后,他又将面对更多的问题。

    在进化图录的一次又一次进化模拟中,元深切的感受到想要站起来是多么的困难。

    有时候元也想着要么就这么继续趴着得了。

    但是总有一个声音围绕在自己脑海中――真的就这么算了吗?真的就放弃这样的进化了吗?真的就决定趴着了吗?

    真的不要看看站起来的景色了吗?

    虽然元的进化不需要适应自然,也不会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