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章 盛世清明 刘娥的导师 (第1/2页)
天禧四年二月(1020),宋真宗赵恒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务实际上都由皇后刘娥处置。后来,宋真宗更是病重,下诏:“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 此诏书便认可刘娥裁决政事的权力。其实宋真宗赵恒也是想学习辽景宗对待承天太后萧绰那样看好刘娥。辽景宗耶律贤能够有如此心胸,他宋真宗赵恒也能有如此心胸。 群臣不安起来,刘娥虽非太子生母,却对他视若己出,克尽母职,根本不是旁人所能离间。 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 而小皇帝宋仁宗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 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在刘娥心中她的偶像就是吕后吕雉、武后武则天、承天太后萧绰,不过让进宫后刘娥得到宋真宗赵恒的赏识还是有在澶州看见承天太后萧绰有关,在宋真宗赵恒看来国和家本来就是一件事。 不过寇准和李迪等人却是怕刘娥向吕后吕雉和武后武则天那样,而他们却不知道刘娥和宋真宗赵恒的真实想法。对刘娥和宋真宗赵恒来说看见自己的jianian臣与忠臣相斗,他还是挺高兴的。 不过对刘娥来说,寇准和李迪等人是在向上官仪那样威逼武则天了,杀对大宋有恩的寇准,刘娥她是办不到的。可惜的是承天太后萧绰能够与韩德让等人和睦,寇准等人不能与她和睦,刘娥心中感到万分痛惜。 当刘娥知道寇准的死讯后,她心中还是为一个不能理解她的忠臣感到悲哀。刘娥心中更加知道寇准肯定会将她和丁胃等五鬼一起恨了吧。 在刘娥脑海中的刘依莲心中感叹说:“前世的偶像居然是吕后吕雉、武后武则天、承天太后萧绰,真的难为寇准了。也许上官仪心中所想与寇准等人相似吧!可是为什么不向承天太后萧绰学习呢?” 刘娥叹了一口气说:“后世,也许只有你、宋真宗赵恒、承天太后萧绰、韩德让、耶律斜轸、武后武则天懂我吧!若是寇准能够像韩德让、耶律斜轸那样想不知道我大宋会怎么样呢?” 刘依莲微微摇了摇头说:“前世,其实你所做也没有错。一个国,一个家只要有一个人能够承担脊梁重任。而你我觉得很合适。” 公元1004年,包拯接近六岁。宰相寇准苦劝宋真宗赵恒亲征澶州的事迹在中原大地可以说是童叟皆知。一个近六岁少年心中产生一个梦,虽然读书很是刻苦。不过寇准时不时调离汴京,一些正直的文人多数因此落榜,胸怀大志的包拯也是如此。 一个算得上是包拯恩师的寇准在公元1023年去世,不过在寇准去世前,包拯作为寇准的门生之一还是去雷子看望寇准了,寇准对包拯的托付说:“你日后为官要好好的守护天波府杨家将,天波府杨家将是我大宋军民的精神支柱。朝廷可以放弃我们,我们不能放弃天波府杨家将。” 包拯紧紧的握住病危的寇准的手说:“寇相,我相信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守护杨家将,让大宋繁荣昌盛不好吗?” 寇准咳嗽了几下摇了摇头说:“如今宋真宗陛下刚刚升天,宋仁宗陛下还很年幼。好多事情都是刘后刘娥找丁胃等五鬼做主,我因为太子监国之事,刘后刘后记恨于我。我此生仕途无望了,不过你可以等到幼帝长大可入朝为官。” 包拯微微点了点头说:“谢谢寇相,恩师!学生几下,不过你既然将守护天波府杨家将之事托付于学生,学生尽当全力去帮助他们。”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赵祯是十七岁,包拯二十八岁,考中了进士。朝廷包拯任命他为“大理评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陪审员,级别很低。接着,又任命他为建昌知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 后来,朝廷又委派他到家乡附近的和州做官,负责管理税收钱粮,这一回,包拯去赴任了,但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留在家中的父母,只坚持了几个月就打道回府了。 明道元年(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娥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薄命,封妃当天,便病薨,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刘娥只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