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4章 稻花香 (第2/2页)
钱回来分给大家过年。 他在一家骡马店住下,靠一辆板车一头牛,起五更,睡半夜,过年时,他给生产队挣回了1700元。 蔡宏柱说,他忘不了乡亲们分到钱时的笑脸,这让他自豪,也让他沉重。 蛰伏于心底的与智慧一旦觉醒,就会迸发无限可能。 3个人,3口缸。1982年冬天,31岁的蔡宏柱带上“全部家当”,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办起了当地第一家企业——青龙酱油厂。这个时候,蔡总可是年轻、帅气、充满活力。酱油从水缸中透出,没人知道这股香味会带来什么,蔡宏柱也不知道。祖祖辈辈未离开过田地的他,知识隐约觉得:泥腿子要改变命运,就不能总守着一亩三分地。从此,一个农村青年带着希望和梦想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跋涉,开始他人生的第一次转变。 蔡宏柱甩开膀子,拼命地干,酱油厂很快就能赚钱了。 198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家“关、停、并、转”政策下,一些规模小、效益不好的企业,纷纷改弦易辙,另谋生路。这时,已经有了5年办厂经验的蔡宏柱,慧眼独具,再次做出大胆决定:整合小厂,扩大规模。为了做大做强,为了家乡人民致富的平台更大更宽广,蔡宏柱决定向白酒行业进军,1986年与沙溪村双龙青溪饮料厂合并,1988年兼并土门酒厂,完成了从村办企业向镇办企业的历史跳跃。 由于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这三个企业,三个破烂厂最终负债40多万元。开弓没有回头箭,蔡宏柱舍得一剐,又大胆兼并了国营龙泉食品所,打下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然而,到1991年蔡宏柱花费了十年的青血,结果企业还是负债累累,困难重重。 蔡宏柱开始了痛苦的思索,亡命地奔走在全国各大白酒市场,观察市场行,研究企业的发展战略,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每天工作时间达16个小时以上。终于他敏锐地捕捉了市场的先机,1992年蔡宏柱提出“找名人、找名厂、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他关闭酱油厂,全力转战白酒业。当年9月,带着峡江山野额芬芳,带着乡间农民的梦想,第一股酒香飘过古老的龙泉镇。蔡宏柱嘴里尝着酒,眼角噙着泪。他第一次觉得,稻花的香味如此醉人。该给自己酿出的美酒起个响亮的名字,他把这事交给尊敬的老师姜秉彝。姜老师翻了一夜的书,给蔡宏柱写下了三个字——“稻花香”。 蔡宏柱轻轻吟罢,连声叫好。 就这样,稻花香酒问世了,它成为蔡宏柱一生和企业的转折点。 1993年他又提出了“强化自我,服务人群;逐鹿大市场,敢为天下先”的经营理念,开始了企业的跨越式大发展。到1994年企业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是1992年前的近20倍,从此稻花香在中国的白酒市场赢得一片天地。1996年产值突破2亿元、2000年bī)近10亿元…… 稻花香以每年赚一个厂的速度跳跃式发展,当年的小酒厂最终“破茧成蝶”,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 黑铁胆感叹道,三个人,三口缸,三千元贷款起家,18年苦心经营,十多年的南征北战。一个曾在龙泉养蜂种田的农民,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用浓郁而醇香的乡土愫,酿造出一杯千万人为之陶醉的白酒——稻花香。这杯酒,以价6.08亿元,与茅台、五粮液齐名问鼎“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棒,太棒了! 花莎莎笑笑说,黑总是诗兴大发啊! 黑铁胆说,稻花香,本来就是一个饱含诗意的名字! ----------------------------------------------------------------------------------------------- nul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