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风雪灵通 (第1/2页)
冷风如刀,白雪如絮,一场闽南罕见的大雪将灵通山上妆裹成一片银色琉璃世界。 在这片琉璃世界里有处山谷,谷口乃是自然形成的一处石门,越过石门向谷中约5里,一座闽地常见的土楼矗立雪中,却似一个大雪垛,土楼里一间净室内红泥火炉烧的正旺,一个身材不太高,气度却非寻常的五旬老者和一位年近四十长相英武俊美的中年汉子正推窗看那雪景。 那中年汉子看了一阵道,想不到这南方地界竟也能下起如北国之大雪,可谓奇观。 老者望着窗外,面色沉着道,斛明居于这灵通山也数十载,却也是头一次遇到如此大雪。 中年汉子又道,这般大雪,我们去木杨城寻万大哥怕是一时半刻不能成行了。 那老者道,木杨城乃是天地会相传的总堂,是否真有其地还难确定,白堂主尚且不能知其所在,斛明也只是听说过这个名字而已。 此话一出,中年汉子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常神色。 这时有仆人端着茶盘推门进来送上一套新茶盏和一罐茶叶,老者道,傅兄弟远来闽南,给斛明送来家祖遗物,愚兄感激不尽,昨日归来天晚,未能与兄弟细细盘桓,今日大雪,正好对炉饮茶,这罐茶叶乃是闽地武夷山一颗极老茶树所产,一年也就十几斤,正好有朋友赠送一罐给我,请傅兄弟一品。言毕,伸手请那中年汉子入座。 只见茶盘里一尊秦权壶,上刻行楷铭文:“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公道杯一只,茶盏两只,一只茶盏却是在盘内,一只却被家人放在盘外,家人倒上茶,老者又举手示意请那中年汉子饮茶,中年汉子看了看桌上的茶盏,微笑一下将那茶盘外的茶盏端起放在茶盘内,又复捧起来道声谢,便饮了一口,顿觉口齿留香,满舌生津,便连道两声好茶、好茶。 复又赞道:闽南之茶,果然不同。 老者见了,顿时放心许多,便微笑道,请。也端起茶来饮了一口。 这老者乃是晚明大儒,南明隆武帝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黄道周的后人黄斛明。自黄道周在南京被害后,黄氏一族便隐居闽南,这灵通山原叫大峰山,道周青少年时代曾经在灵通山上读书,灵通山下教书。 “洞霞讲舍荒初业,空属流云寄扫坛。”道周成名后又多次邀请好友徐霞客、林轩、陈天定、陈杨美等人畅游灵通山,留下诸多佳话和辞章。 忽有一日道周午睡醒来,神清气爽,便为大峰岩题下“灵应感通”四个字,附近山民便称大峰岩为灵通岩,随之把大峰山称之为灵通山。 后来据传道周死后几十年,当时满清已经占有天下,有山民竟然在山上看到道周布衣芒鞋,扶杖自游,由是相传道周魂魄复来,以为神灵,遂自发在山上道周曾居之处建庙立碑。 世传道周临死前向南方再拜,盥洗更衣,并要来纸墨,画了一幅画,又撕裂衣服,咬破手指,写了一副血书后从容赴死。 收敛之时,又从他的衣服里又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目睹着无不感钦。 南明隆武帝闻道周惨死,“震悼罢朝”,特赐谥“忠烈”,赠文明伯,并令在福州为黄道周立“闵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另在漳浦立“报忠”庙,树“中兴荩辅”坊,春秋奠祭。 满清占了天下到此时已是乾隆皇帝弘历当政,这乾隆帝也钦佩道周忠节,又谥“忠端”。可见忠臣烈士连敌人的子孙也是敬服的。 黄氏一族迁居灵通山后又过了几代,此时满清经过了康熙、雍正两位很能干皇帝的治理,版图日大,国力大增,到了乾隆帝这代正是烈火烹油般的盛旺。但黄氏一族反清复明之念却一直未绝,黄氏在这偏僻山中建了楼堡,日日与江湖英雄往来。 且说这日,天色阴晦,突然有人来到灵通山黄家堡谷口欲求见黄斛明,来人自称傅青竹,乃天地会北京堂口的一名香主,在北京受天地会北京堂口香主白俊士之命,将重要物件亲交给斛明。 黄斛明正卧在暖榻上读书,闻知有天地会弟兄单身独马来见,便立刻起身来到谷口专门接待外客的宾舍来见傅青竹。只见这傅青竹此时劳顿不堪,一身风尘,黄斛明与他对了几句会中的切口后便命人去安排饭食款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