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梦华录_肆拾黄雀在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肆拾黄雀在后 (第4/4页)

麻痹他的头脑四肢。

    “快快快,都把家伙拿出来,不许教外头听到!”

    “你们动静小些,莫要惊动太师与大统领!”

    景年拼命甩了甩头,咬牙冲开麻痹的束缚,环视四周,在家丁开门声响起之时,一个飞扑攀住了屋中西南角的窗户,接着强力一撞,将窗外守着的家丁撞了个趔趄,迅速扒住顶上窗框翻身出去,才跑了两步,便被更多围过来的家丁持刀逼着,不得已又折身窜上了屋顶,弹出袖剑,戒备万分。

    “在上头!在上头!动作快点,那边来人了!”

    家丁们持刀在下面围着,迫于不能惊动蔡大人之故,竟一时无人敢攀登上来捉拿。

    然而很快便有家丁抄出了绳套,还有的已甩起了拳头大的流星锤来。景年脊梁发麻,他吃过绳套的苦,此时更是一刻也不敢大意,当即在屋顶左右窜跳起来,瞅准绳套甩上来的时机拿手一捉,再以袖剑割去头上绳结,又拽着绳索朝家丁反处一拖,便逼得那几个撞在一起,纷纷松了手。

    待失了绳套的重新捡起刀来,黑衣刺客早已躲开三道流星锤藏到树丛附近,又趁人都聚集在一边,从屋后一棵矮树上带着枯叶跳将出来,砰砰砰踩着几颗脑袋就地接了个翻滚,起身便向人最少的后门附近冲刺。

    “抓住他!上!”

    景年健步如飞,只几步便闪过沿途追来的几个零散家丁,又躲开身后丢来的锤头与三四把刀子,借后花园小树林之利,在细细的树干之间灵活逃窜,引得家丁无可奈何,只得在后面挤作一堆。

    有从树林里抢步的,还有机灵的从外头绕远路绕开,眼看着就夺在他前头,那少年身形的刺客便一鼓作气,轻身爬上一棵枝干弯曲的老树,又沿着树干树梢一口气度到斜对面的一处屋顶上,趁那些莽夫不备奋起一跳,竟兜了个圈子又返回他们追过去的地方来,逆着家丁聚集的方向蹬地而去,自方才行刺的屋顶上跃下来,伸手就往最近的院墙上扒。

    还有三步……两步……一步!

    少年腾身起跳,意欲上墙,哪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声木板断裂声撞入耳膜,还不等他反应,两条腿肚霎时传来一阵剧痛,紧接着又是一阵彻骨的麻痹席卷而来,双腿顷刻间便如折断一般毫不听从使唤,连膝盖都无法弯折抬起。

    他大惊失色,回头一看,只见不知何时躲在此处的黄吴生手中举着半截断裂的木棍——遭埋伏了!

    趁黑衣刺客双腿绷紧之时猛然击打,黄吴生吃准了他要当场瘸腿,便拼了老命出去,竟将木棍打飞了。但见刺客中招痛呼,又自墙头直挺挺落在地上、痛苦翻滚如同烤蚁,便顾不上棍子飞到哪里去,直将那些家丁招呼过来:“抓到了!赶紧过来处理!”

    景年小腿受击,已然双瘸,仍不肯束手就擒,以手扒地,向外艰难爬行。

    可如此狼狈姿态,又岂能逃得过家丁腿脚?才趴了不到半尺,又是一棍迎头便打,打得他眼前发黑,一道热气从头顶上淌了下来。

    剩下那群扮作家丁的禁卫军也火速围困上来,趁他无法脱逃,抄起棍子照着头顶脸面双手便一通乱打。

    不出半刻,那黑衣贼人已从偶尔闷哼出声变作沉身不动,黄吴生这才叫了一声“停”,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把他脑袋上兜帽掀起,又扯下面罩,借着晦暗不明的月光端详那张满是血污、鼻青脸肿的面庞。

    “大人!这贼人,可要带到大小统领那里去?”

    黄吴生看了好一阵,实在有些看不分明,便把昏死之人放在地上,摇首道:“不可!他二人尚在屋内,你们身上沾了血气,千万别将此事捅到蔡相面前。”

    “黄大人英明,那这刺客该当如何?”

    黄吴生沉吟道:“载远之前吩咐过你们,要抓便抓活的。等下我悄悄通传与他,你们赶紧将此人带去禁卫军地牢,好生羁押,再来几个手脚利索的把屋子里收拾干净……王缎那厮,你们运到他府上,教他家连夜出城躲避,越远越好,免得横遭牵连。快去!”

    “是!”“是,黄大人!”

    禁卫军们活动起来,借着烟火尾声,将昏迷不醒的刺客缚住双手、拖起双脚,如同拖着条野狗般一路拖行而出。

    失去兜帽与面罩的保护,景年的额头在花园小径上磕来碰去,留下一道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血迹。那行血迹也随即被跟上的禁卫军擦拭干净,一直漫延到后门门口,才消失不见。

    ·

    蔡府外的大柳树树梢上,那双靴子与鹫眼也跟着不见了。

    而与它一起消失的,除去西面八方的黑影外,还有少隹仓皇急切的脚步声。

    ·

    (未完待续,求关注,求评论!)

    ·

    *殿前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北宋时期军事制度改革,殿前司长官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实际上掌有最高军事权力的军事一把手。殿前司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不论是都指挥使还是副都指挥使,此二位置只能有其中一个职位有人担任,即殿前司的实际领导者不是都指挥使,就是副都指挥使。

    本章涉及官职安排及副都指挥使领“禁卫军”军权等概为梦华录原创设定,具体设定缘由将在后续故事中逐渐讲述。

    另:北宋史实中唯有禁军,无有禁卫军。为免误导、正本史貌,特此再注。

    如有错漏,望得斧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