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以工代赈?x (第3/3页)
不会再大规模的增加。 可粮食的缺口,却是依旧存在的。
语罢,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朱靖接着说道。 “派人帮孤去将凤阳府的士绅大户请来,孤要设宴招待他们。” 最终,朱靖还是准备要先向士绅借粮,来缓解当前的一时之急需。 朱靖想来,就凭自己的威望,如果能舍下脸去向士绅开口,借一些粮食应急应该不成问题。 张进闻言,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告退离去。 朱靖也是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然后将碗底残留的几颗米粒也给吃净…… 以往,他对于浪费粮食还不怎么在意。 但最近,他忽然觉得,自己以前竟然浪费了那么多粮食,可真不是个东西啊! …… 南京,秦淮河! 身为大明的南都,将来大明都城的热门选项之一,南京的繁华自是不必多说的。 别看南京才刚被大明收复两年多,战争也才刚刚过去,可南京的市井却是早已经回复了繁华。 而秦淮河,作为南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秦淮河旁的一座酒楼内,几名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怀中搂着姑娘,喝酒谈笑,神情开怀。 而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桌子的珍馐佳肴,以及一坛坛散发着醇香的美酒。 几名读书人开怀畅饮的同时,议论着朝政,指点江山。 独属于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忍不住让人侧目。 “要我说,凤阳一战太子殿下赢的实在是太漂亮了,就连鞑子的钦差大臣,都被活捉了呢,实在是大涨我大明的威风啊!” 一名世子粗着脖子红着脸,大声说道。 “是极,是极,凤阳一战可谓奠定了我大明将来光复河山,一统天下的基础,大块人心啊。” “此战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原也就要被收复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不外如是!” 一旁之人大声附和道。 凤阳之战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大明上下的人心。 这些年轻士子大多也都是心中有热血的,得知朝廷大军大胜,自然振奋。 就在这时候,旁边一张桌子上,一名身材矮壮的书生也是开口说道。 “哈哈,我等士子深受国恩,论起报效国家之事,可不能让军中的武夫专美于前。” “某决定了,今年的科举若是再不过,某便不考了,干脆报名军校,投笔从戎去。” “如今之天下大势滚滚如潮,某即便做不了历史浪潮中的弄潮儿,也要在这青史上留下我的姓名。” 这年头,虽然社会上重文轻武的风气依旧严峻。 但是,现在大明刚刚复国,正是勋贵势力最为强势的时候。 而大多都是军功出身的勋贵们,自然不会看不起武夫。 如此以来,也是使得现在的大明武人的地位有所提升。 读书人们对于从军报国,在战场上用军功博取一个荣华富贵乃至于与国同休的爵位,也是颇为意动的。 只是,就在这时候,忽然有人不合时宜的说了一句。 “朝廷能打赢凤阳之战,自然是极好的,但可惜的是,现如今黄河决口,河南遭灾,某听人说,现在河南那边,已经易子而食了……” “某若是朝中大员,绝不会对此熟视无睹!” 这人的话中,不自觉的带了些怨气。 自古以来,读书人嘛就是这样,读了点书,开阔了点眼见,便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便忍不住想要针砭时弊,指点江山。 半桶水晃荡的利害! 你指望他一个劲儿的对你歌功颂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而言,读书人议论朝政的时候,都是以吐槽和埋怨居多的。 哪怕你做的再好,他们也能挑出毛病来。 当然了,这名士子之所以这么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就是河南人士。 现在遭灾的是他的故乡! 是故,有些怨气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是,在听闻此言之后,刚刚开口的那矮壮士子却是开口反驳道。 “尔这厮说话好没道理?河南是遭灾了没错,但现在的河南是在鞑子治下,赈济也是该鞑子朝廷去赈济,关我大明何事?” “难不成我大明还要替鞑子来赈济灾民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