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历史会晤 (第2/2页)
会。 希特勒的新轴心计划,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以中国代理日本为签约国,因为中国不会想到以后可能会和英法俄开战,只会看到眼前日本的威胁迫近,而在这个孤立无援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德国这个强有力的国家支援,那么抗战的底气会壮很多。但是同时,又不能过分刺激日本,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以后战争中可以利用的一股力量,一定要把这股力量引向有利于德国的方向。所以双方签订的是友好条约而不是同盟条约,而且是用秘密签署的形式签订的。希特勒也很清楚,以这一纸空文,根本不足以保证中国以后能协同自己作战,更不能指望中国的军事实力能对苏联、英国形成威胁甚至是麻烦。不过综合考虑后,至少有两点是他迈不开的:一、日本在整个战争期间乱打一气,特别是无端招惹了美国,让美国参战至少提前了两年。二、单纯的民族感情让希特勒倾向于保护和援助中国。 希特勒决定,意大利一定要牢牢的捆绑在德国的战车之上。而日本,上上策是技能撇清和它的关系,不刺激和招惹美国,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它。这种高难度的外交政策,能否成功,只有天知道。目前最合适的方案,就是让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在中国泥足深陷,无暇它顾。距离“七七事变”只有刚好一年的时间了。 1936年7月1日,威廉港,满载军火的运输船队离港。它们将航行上万海里,将德国国防军淘汰下来的钢盔、步枪、弹药、轻型火炮等物资运送到遥远的中国,这批军火足够中国装备3个步兵师。等它们返航的时候,将从中国运回橡胶、钼、锌等德国奇缺的战略资源。而且这样的船队,希特勒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每个月都运输一次。同时,希特勒让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抓紧帮助中国编练军队。除此之外,希特勒还是不放心,又以德国政府的名义派出了另一个顾问团,让他们帮助中国加速准备战争。 《德中密约》刚刚签订后不久,西班牙弗朗哥将军的特使就已经风急火燎地到达柏林,寻求帮助,把德国看做他们的救世主。 原来1936年7月18日,按历史剧本的模式,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在佛朗哥、埃米利奥·莫拉等将领策动下发动叛乱。叛乱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维利亚、萨拉戈萨、布尔戈斯等大中城市。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部队以及摩洛哥人组成的"外籍军团"响应弗朗哥将军。国民军趁政府犹豫之际,迅速占领西属摩洛哥、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群岛以及西班牙本土北部和西南各省,7月30日在布尔戈斯成立"国防执政委员会",企图南北夹击马德里,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叛乱发生后,西班牙各阶层人民响应人民阵线的号召,拿起武器保卫共和国,两天内共有30万人报名参加民兵组织--人民警卫队。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卡塔赫纳、马拉加、毕尔巴鄂等大中城市的叛乱很快被平息。叛军仅控制南方的安达卢西亚和北方的加利西亚、纳瓦拉、旧卡斯蒂利亚等经济落后省份。共和军则控制了所有的工业和政治中心、主要港口、交通干线和重要农业区。内战形式对弗朗哥军非常不利,依靠弗朗哥自己的力量,不出两个月就会被彻底击败。在绝望之时,弗朗哥派出特使向德国、意大利求救。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历史上,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可谓得失各半,德国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新式武器试验场,一个训练军队、检验新战术的实战机会。但是却没有能把西班牙拖入轴心国,既没能控制“地中海咽喉”直布罗陀,也没能让西班牙为后来的战争付出任何有力的帮助。对苏宣战后,西班牙只象征性的支援了一个作用微乎其微、可有可无的志愿师——“蓝色师团”。而这位说话重来不算数的独裁投机分子弗朗哥一直执政到七十年代。 希特勒从个人感情上,非常厌恶佛朗哥的忘恩负义。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这一个位面的西班牙,一定要利用好,决不能为他人作嫁衣裳。没有急着接见弗朗哥密使,而是让他的亲密战友、空军总司令戈林先去冷一下西班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