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二章 地笼事件 (第1/2页)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正文卷第二百五十二章地笼事件接下来,就是对那条中华鲟进行一个专题的科普。 为了增加节目的趣味性,还让黄老师等人在船上做起小游戏,比如问答有奖等。只要答对了,节目组会送出奖金,奖金还能累积。 游戏结束后,他们会对每一位嘉宾的奖金进行统计,然后以嘉宾和节目组的名义,把奖金捐给中华鲟保护基地,为保护中华鲟贡献一份力量。 不出意外,肯定是张耀华拿到最多奖金,足足二十五万。 其实,他还可以拿更多。但为了照顾其他人的面子,张耀华收敛了而已。 “好了,这集节目完美落幕。” 大家都没料到会这般顺利,说实话,很多人已经作好长期蹲守的准备的。 对于这种综艺节目,拍一集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像舌尖上的中国,人家拍一季,往往是一两年的。 有些更加夸张,拍了好几年。当然,那些多数都是纪录片。 实际上,他们现在拍摄的节目,也有点类似纪录片。所以,目前这个进度,已经是超出了大家的意料。 寻找中华鲟这一集,算是结束了。 “本来,我们都做好失败的准备的。”王导跟张耀华笑道。 他也算是看出来了,这人不仅是专业知识丰富,运气也很不错。不管是江豚,还是现在中华鲟,都是张耀华发现的。 就在这时,他们乘坐的船好像坏了,一阵颤抖,停在了江中。 “什么情况?”节目组的人去找船长。 船长则是一脸晦气:“应该是螺旋桨绞到网了。” 他跑到船尾去。 张耀华也注意到,微微皱眉:“在这江中放地笼?谁干的?” 朱伟光把目光转向后面的水面,就看到两节地笼飘上来。 “卧槽!这可是禁捕水域,也太大胆了。嗯?不对。” 宋青书不解:“什么不对?” “那地笼好像不是私人放下去的。”朱伟光很快就认出来,看到了地笼上的标识。 节目组的人面面相觑。 不是私人放的? 那还有谁? 管理方? 这么一来,事情大条了呀!当没看到?还是怎么样? 说实话,这要是曝光出去,对他们节目组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他们节目也会得到热度。坏处也显而易见,会得罪这段河流的管理方。 这种事,似乎也不是头一回了。 之前不是爆出来吗?潘阳湖深处发现超级“地笼阵”,瞬间成为了网络热点,将潘阳湖的管理方推上风口浪尖。 那时候,正值潘阳湖枯水期,有人发现了四条一眼望不到边的地笼,然后拍下视频,上传到网络上。 要知道,潘阳湖也是禁捕的呀! 地笼在很多地方被称为“绝户网”,它和普通的渔网不同;地笼的网眼极其细密,一个地笼扔进水里,别说半大的鱼了,就连小鱼苗小虾米都能给你捞走。真可谓是“全家老小”一网打尽,不给水里的鱼留半点生路。 而地笼阵就更厉害了。 “地笼阵”庞大的布置规模以及复杂的阵列,导致许多水生生物被困在其中无法脱身;对鱼类资源的灭绝性破坏无法估量,对水生生态环境危害很大。 这种事爆出来之后,官方就出来“辟谣”了。 这要是让他们爆出去,他们节目组也会被推上热点。 到那时候,不愁没有收视率之类。这可是非常要的宣传点呀! 王导看向宋青书,问他:“宋主任,怎么办?” 没错!宋青书在电视台还是个小领导。 得到准确答复后,宋青书马上打了一个电话,安排人过来,准备将那些地笼弄上来。才这么一点,引不起多大的关注,他得加一把火。 这种做法,就连张耀华都忍不住给他点赞。 有种呀! 节目组的人见他们的领导这么头铁,也隐隐兴奋起来。 “我们动作最好快一点。”张耀华提醒道。 宋青书点头:“嗯!” 很快,又来了一艘船。 船上有好几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渔民,收地笼这种工作,对他们来说非常简单。 随着地笼被收上去,大家微微震惊了。 好像收不完一样,地笼里面装了不少的鱼获,其中就包括了张耀华他们前面提到的长江刀鱼。 这种刀鱼的价格昂贵,拿去卖,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忽然,张耀华和朱伟光脸色都变了。 “TM的!这些麻烦了。”朱伟光开口道。 节目组的工作人员知道朱伟光是他们领导的朋友,他都说麻烦,那是多大的麻烦?所以听到朱伟光的话,他们头皮有点发麻。 “怎么啦?”有人问。 张耀华苦笑,指着那边刚收上去的地笼:“有条江豚中招了,看样子是死了。” 众人这才明白事情有多大条。 之前张耀华就跟他们科普过,江豚的地位,比大熊猫都稀有,实打实的牢底坐穿兽。而这些地笼陷阱装到了一条,还弄死了。 这要是被曝出去,还得了? “还拍吗?”拍摄的人转头看向王导等节目组领导。 宋青书一咬牙:“拍,给我好好拍。” 鬼知道这些地笼还装到什么?别一会搞出来一条中华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