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地笼事件 (第2/2页)
来,那真是捅马蜂窝了。 又过了一会,那艘船已经堆满了地笼。 宋青书接到一个电话,脸色变了变,立即吩咐:“快走!收队!” 得!大家明白,他们这些动作,已经引起了某些人的关注。 两艘船马上离开这段河域,返回到JJ市的范围。 在这期间,宋青书还联络了电视台。 电视台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个爆点新闻,马上安排人去接应了。 靠岸后,朱伟光迫不及待跑到收地笼的那艘船去。 等张耀华带着黄老师等人也过去,朱伟光兴奋地跟张耀华说道:“阿华,知道我看到什么吗?” 这么兴奋? 收敛一下吧! 死了一条江豚,还那么兴奋,这要是传出去,你这家伙以后不被喷死? “什么?” “那些地笼还有云泽公司的。”朱伟光笑道。 云泽公司前段时间也上过热搜,这家公司可谓是将全国钓鱼佬都得罪了,也让全网口诛笔伐。 没办法!他们太无耻了。 明面上,那是一家生态治理公司,管理范围包括三个面积较大的天然湖泊。他们在管理水域内投放了大量的鱼苗,并驱赶前来垂钓的钓友。由于湖泊面积较大,连同与大湖相连的水面一同被禁止钓鱼。 这就引起了所有钓友的愤怒了。 按照他们的逻辑,是不是跟那三个湖的所有河流,甚至包括河流流入的大海,也在他们禁止的范围? 而且,事后还被人爆出,云泽公司也使用了地笼这种捕鱼方式。 作为一家生态治理公司,使用地笼,实在是有点讽刺。 “本来那件事,已经没什么热度,大家逐渐遗忘了。这一次,必须让他们再上一次热搜才行。”朱伟光对那家公司没有丝毫的好感。
有机会弄他们,朱伟光绝不会轻易放弃。 朱伟光看向宋青书:“老宋,敢不敢一并曝光?” 宋青书轻笑:“有什么不敢?这对我们电视台来说,是好事呀!” 不用朱伟光说,他都知道该怎么做了。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台工作者,要是这点热点嗅觉都没有,那很不应该。 至于后果,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呢!电视台大佬如云,还轮不到他一个小小的主任cao心。 再说了,他们电视台也不怕,谁还没有点背景呢? 先把好处吃下去再说。 “对了,地笼里面的鱼获,谁都不许动,别让我说第二遍。”宋青书目光扫向节目组的人。 要知道,地笼里面可是有刀鱼的。刀鱼什么价格呀? 难免会有人铤而走险。 别到时候爆料爆到自己身上,那就搞笑了,以后在电视圈还怎么混?不得被同行笑死呀? “可以联系野生动物的有关部门,发生这种事,有他们出面更好。”张耀华提议。 死了一条江豚,那可不是小事了。平时对普通人就那么狠,捉点麻雀都要送人家进去,就看这次他们有没有能耐了。 朱伟光却不怎么好看:“人家说不定是自己人。” “没关系呀!反正我们是通知了,他们不派人过来处理,顺便曝光咯!让大家看看他们的双标。 既然要搞,那就搞一次大的。”张耀华淡笑道。 “嗯!有道理。” 宋青书比张耀华还娴熟,除了通知野生保护动物的相关部门,还报了警。 正如张耀华所说,既然要搞个大新闻,那就往大里整,最好就搞得沸沸扬扬,对他们来说,热度越高,好处就越大。 虽然有利用江豚尸体炒作的嫌疑,但这也是为江豚讨回公道吧? 这时候,正在整理那些地笼的人喊道:“你们看,这是不是中华鲟?” 那人不确定,感觉跟之前拍摄到的中华鲟,好像又不太一样。这种不认识的鱼,他感觉最好还是别碰。 张耀华和朱伟光走过去。 “这是白鲟,又是一条一级保护动物,云泽公司,这次看伱们怎么解释。”朱伟光冷笑道。 看到那地笼,正是云泽公司的,还有他们公司的标识呢!不能抵赖吧? 只见那条白鲟已经没了气息。 只见它长一米左右,几乎塞满了整个地笼,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 白鲟的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 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 白鲟与中华鲟和达氏鲟的主要区别是体上及头部均裸露,没有骨板被覆,上下颌上具有细牙齿。 据了解,白鲟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如今白鲟濒危状况也不亚于大熊猫。 “啊!又是一级保护动物?” 宋青书麻了。 这次,真的捅了马蜂窝。 又是江豚,又是白鲟,有关部门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难了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