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两军对阵(2)缠斗虎牢关 (第5/6页)

供应。

    不久之后,武德四年四月三十日,李世民派遣唐军大将王君廓,率领一千余名玄甲军轻骑,悄悄绕过夏军主力兵马,迂回至敌后,专打窦建德的后勤补给线,包抄夏军粮道。

    王君廓到位后,指挥千余玄甲军轻骑,迅速穿插,袭击了窦建德的运粮部队,大破夏军,生擒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军张青特。由于玄甲军选择迂回包抄,发动突袭,窦建德来不及防御,他也没想到,李世民放着夏军主力不打,竟然去攻击自己的后方粮道。这一招釜底抽薪,真是要了窦建德半条命。

    夏军的后勤补给,遭到李世民的重击,粮草逐渐不济,情况愈发雪上加霜。原本,窦建德的粮草就不多。结果,被李世民这么一袭击,窦建德可亏大发了,损失的粮草不计其数,后勤补给基本被唐军截断。一旦失去了粮草供应,这个仗就没法打了,再想取胜,更是变得十分渺茫。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李世民带领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奔赴虎牢关,截击窦建德主力,初见成效。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军,在虎牢关的战场形势,显然已经非常被动。十余万夏国大军,被三千五百玄甲军牵着鼻子走。总而言之,李世民采取的战术,就是游击战、疲敌战术。照这样下去,夏军即使不被消灭,也会被活活累死。

    交锋一月有余,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连战连胜,成功将十余万夏军牵制于虎牢关。别看唐军每战歼敌数量不是特别多,但要着眼于长期发展,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假设一下,如果唐军平均每次消灭敌军几百人,一个多月的时间,至少能够杀伤数千夏军。日积月累之下,夏军的兵力,将会逐渐缩减,其元气也会大大损伤。

    唐、夏两军会战于虎牢关,旷日持久,僵持不下。窦建德方面,接连损兵折将,进展不顺,且后方粮道遭受重创,更是让他陷入困境。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夏军必败无疑。接下来,何去何从。进,李世民精锐阻截在前,虎牢关始终难以突破;退,洛阳破城,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窦建德难以抉择,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重要谋士——国子祭酒凌敬,却向窦建德主动献上一策。倘若窦建德采纳了这条计策,估计历史便会重新书写。也许后来统一天下的,就不是李唐王朝,而是窦建德的夏政权:

    今唐以重兵围东都,守虎牢,我若悉兵济河,取怀州河阳,以重将戍之,然后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传檄旁郡,进壶口以骇蒲津,收河东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虚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

    凌敬建议窦建德,与其和李世民在虎牢关毫无胜算地耗下去,倒不如另起炉灶。他的意见是,既然李世民率军扼守虎牢关,很难突破,干脆就不打了,直接撤出虎牢关,避开李世民的兵锋。

    不打虎牢关,又该如何解洛阳之围?凌敬给出了一个主意,撤出虎牢关,夏王率领主力,渡过黄河,攻取怀州、河阳,留下大将领兵驻守;然后,大军转向,一路前行,翻越太行山,直入上党,传檄周边各郡,进占壶口,控制住蒲津渡口,从而夺取整个河东之地。

    夺取河东的方案,凌敬认为有三点好处。第一,趁着唐朝后方空虚,突然发难,至少可以保全夏军主力部队;第二,袭取河东,能够为夏国拓展领地,补充兵力;第三,这样一来,洛阳之围,不解而解了。

    不得不承认,凌敬的计策,不失为一条妙计,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凌敬分析道,李世民用兵不循常规,神出鬼没,又扼守虎牢关天险要塞。正面对抗,夏军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与其和李世民硬拼,还不如另辟蹊径,从别的地方下手。于是,凌敬向窦建德建议,率军渡过黄河,攻下河东。

    确实,凌敬看得很透彻。唐军主力东出潼关,倾举国之力,进攻洛阳,关中一带,必定兵力不足,后方空虚。假如此时夏军攻下河东,则可直接威胁关中、长安。即使最终李世民拿下洛阳,也要回师救援关中。一旦关中有失,李世民所有的努力,就都会付之东流,几个月的奋战,甚至要功亏一篑。

    以正常人的逻辑,这么好的一条计策,窦建德应该会欣然接受。可惜,最终的结果,窦建德竟然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好好的一副牌,被打得稀巴烂。正是因为一念之差,窦建德白白失去了一次反败为胜的机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起初,窦建德是同意凌敬的计策,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准备打算实施。也许是天佑李唐,关键时刻,给唐王朝帮忙的人出现了,谁呢?困守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的搅局,无疑帮了李唐一个大忙。

    王世充困守洛阳,度日如年,城下的唐军主力,随时可能破城而入。而他盼星星,盼月亮,等待的窦建德援军,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关,迟迟没有到达洛阳。因此,王世充心急如焚。于是,他派遣两个使臣王琬、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往窦建德军中,敦促窦建德赶紧与李世民决战,解洛阳之围。

    到了夏军军营后,王琬、长孙安世两个人,日夜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泪,可怜兮兮地请求窦建德出兵,救援洛阳。另外,这俩人偷偷在私底下,以重金贿赂、收买夏军诸将,求爷爷告奶奶,让他们帮忙劝劝夏王。

    这些夏军将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再加上,他们都不赞成凌敬的建议。本来,救援洛阳,这些人就一百个不乐意。先前,夏军击破孟海公部,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人人都想拿着丰厚的战利品,回河北去过好日子,谁都不想再累个半死,劳师动众地继续打仗,还是到千里之外的洛阳。

    现在,放着眼前的唐军不打,偏偏要南辕北辙,绕那么一大圈,去进攻河东。所以,夏军将领观点一致,觉得凌敬这书生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他们的心理是这个样子的,赶紧和李世民决战,结束洛阳之战,大家好回河北吃香的,喝辣的。

    因此,夏军军中的不少将领,将矛头直接对准凌敬。许多人在窦建德面前鼓动出战,并诋毁凌敬,说凌敬一介书生,懂什么是带兵打仗吗?大王,您千万不能听他的:“凌敬书生,岂知战?”

    看到诸将激烈反对,情绪如此亢奋,窦建德原本活泛的心思,又重新收了回去。他虽然是堂堂夏王,但那些将军们,都是跟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袍泽兄弟,他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没有办法,窦建德只好召来凌敬,无奈地对他说:

    今众心甚锐,天赞我也,因之决战,必将大捷,不得从公言。

    凌敬一看就急了,错过这个机会,悔之晚矣,而且,已经定好的事情,怎么能朝令夕改。为了让窦建德回心转意,凌敬也顾不上什么君臣礼节了,据理力争,言语上可能颇为激烈。窦建德见凌敬这么咄咄逼人,非常生气。若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