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753章 打尼德兰人?我们弗朗机人一定帮帮场子 (第1/2页)
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正文卷第0753章打尼德兰人?我们弗朗机人一定帮帮场子 在回京师的路上,朱由校扭头看向身侧的张好古。 张好古微微躬身: 朱由校说道。 寻常人看见这炮,可能只是觉得声音大,威力大,但朱由校本身就是个动手能力强的,他看的方面可多了。 从一旁拿起几个干果,朱由校慢慢吃着: 「不过这些问题都好解决,朝廷的工业发展和格物技术都在不断进步,这些问题,用不了多久就能全部解决了。「 张好古笑道:「正如陛下所言,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朝廷想解决,用不了多久也就解决了。「 朱由校忽然换了个话题:「这宫里待得久了,就是容易闷,朕打算去江南住一段日子,师父觉得如何啊「 江南 那是大明的南直隶,是大明的南京所在。 大明南北两京,两套行政班子,皇帝按理说去哪都一样。 但自从太宗皇帝迁都顺天以来,大明皇帝想要离开京师就很难了,毕竟京师是国本,一个皇帝,离开了自己的都城,离开了自己的皇宫,那么就意味着京师出现了漏洞,一些野心家可能就借机生事。 当然,这是寻常皇帝。 朱由校必然是不在此列的。 拿太宗皇帝来说,他老人家五征漠北,也没见内部出现什么乱子,不仅仅是仁宗皇帝帮着他处理政务的原因,更因为太宗皇帝的威望在那里,宵小根本不敢作乱。 如今朱由校想要离开京师去江南住一段时间,自然是没问题的,他有这个威望和资格,也有随心所欲的能力。 但,朱由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看出了张好古心中的疑惑,朱由校问道: 张好古毫不犹豫的说道:「陛下,以太宗皇帝当时的时局来看,迁都顺天是正确的。「 朱由校点点头: 「朕翻看档案发现,宣宗平了马哈木后,曾数次想迁回应天,最终都因各种问题而失败。 「南边十省之地,占据了大明精华近半还多,应天府,该修葺修葺了。 」 张好古不再说话,他知道,朱由校已经做出了决定。 是啊,大明两京二十四省都是他的,顺天府和应天府都是他家,他在哪住不一样 更何况如今北方工业改革和新政推行已经全面覆盖,皇帝坐镇南方并无不可。 走出马车,朱由校站在围栏边伸了个懒腰: 「在南边宽宽心,走一走看一看,等辽东之患平了,朕就正式迁回应天,去告慰太祖皇帝在天之灵。「 江南是个好地方,应天府,六朝古都,虎踞龙盘之地,帝王紫气就从来没断过。 这里是朱家的大本营,是大明王朝的南京。 其实最适合居中统辖大明的,还是长安和洛阳,可惜懿文太子去陕西巡视新京建造情况回来后,因为伤寒病逝了。 失去了辛苦培养几十年的太子,太祖皇帝也没什么心情和精力去营建陕西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不得不说,明初的陕西的确不错,风水好,而且没什么水土流失,士地肥沃,依旧是当年的八百里秦川沃土。 但如今的甘陕是不行了,虽然张好古一直在推动植树造林,巩固河堤,建造水渠等等方法来恢复植被,但眼下赶上小冰河期,等甘陕恢复过来还不知道要多久呢。 加上考虑到京师百万之众的粮食问题,把京师迁回应天府的确是个好主意。 应天府的位置比顺天府更有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 朱由校有了这个心,张好古自然会去推动,毕竟要等到平了辽患才会正式迁都,眼下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筹备和组织。 回到京师皇宫之中,朱由校下旨要巡视应天府,令司礼监禀笔兼掌印太监魏忠贤替天子视察应天府诸事,督皇城修葺。 这件事在京师没有引起什么大的波澜来。 毕竟朱由校这样执掌日月乾坤的皇帝,谁能阻拦他做事 皇帝想视察应天府就让他去呗,大明皇帝想去他的南京看看,谁能阻止朱由校又不是那些被文官忽悠瘸了的皇帝。 相对于顺天府的平平淡淡,应天府知道这个消息那可是无比的激动! 多少年了,大明皇帝终于要回来了! 哪怕只是回来看看,但万一被陛下瞧上了呢 应天府的文武百官都踌躇满志的准备着,汪文言也在准备着。 相对于其他应天府的文武百官,汪文言这个江南总督知道的事情比他们多多了,例如汪文言收到了来自张好古的手谕,让其配合魏公公一切行动,督造皇城。 这张手谕中,最重要的就是那四个字,督造皇城。 大明的应天府有皇城,只是需要修葺而已。 皇帝巡视江南,只需要把皇城修葺一番能用即可,那么为什么张好古会用上督造这两个字呢 汪文言愣了愣,他想明白了。 把手谕烧掉,汪文言露出了无比欣喜的笑容来。 皇帝巡视江南这个消息,除了应天府和顺天府有所动作外,其余的百姓更注重其他。 例如今天的rou价如何,今天的布匹什么价钱,娃娃们今天在学塾里学了什么新东西,士绅商贾们注意的更多一点,大明对红夷人的仗,打得怎么样了。 此时大明南洋发展公司的舰队,刚刚离开小琉璃。 小琉璃,也就是湾湾,这地方本来被红夷人所占,随着大明实力恢复过来,红夷人已经逐步退出小琉璃,让这里恢复王化了。 不过在小琉璃.上依旧有不少红夷人,对此 朝廷到没有太过在意,毕竟小琉璃这地方又不是什么富裕地方,朝廷收回来也只是为了出海有个前进基地给水师做港口。 在小琉璃岛上的汉家百姓,南洋诸国商人和泰西诸国商人们,看着海面上那庞大的舰队,神色或欣喜,或惊恐,或敬畏。 这是足足四百多艘各类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覆压海面,旌旗遮天蔽日。 那一面面明字风帆是那么显眼,桅杆之上,大明的山河日月旗和青龙踏海旗猎猎作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