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一) (第7/7页)
子一些非常消极的心理暗示,其结果只能是强化孩子的偏食意念,使他(她)越来越不愿意吃菜,越来越不喜欢吃水果。 我曾经见过很多年轻的父母,也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一种想法,总是在喋喋不休地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唠叨:他(她)很胆小;他(她)很笨;他(她)很懒;他(她)很自私;他(她)很淘气;他(她)很嘴馋;他(她)不吃菜……。他们就是不反省一下,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胆小,为什么笨,为什么懒,为什么……。而且他们还意识不到,这样的唠叨只能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比如,对于一个本来就比较胆小的孩子来说,父母需要做的是鼓励他(她)大胆地与别人交往,大胆地尝试一些看似有点儿“危险”的运动,而绝对不可以将“胆小”二字挂在嘴上,因为这样做只会更加强化他(她)胆小的自我意识,使他(她)的胆子越来越小。此外,“他很笨!”、“你真苯!”听来也非常让人反感。 我曾经多次对那些将“很笨”作为口头禅的母亲说:“孩子本来不笨也让你给说笨了。依我看,不是你的孩子笨,而是你太笨!”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将满腹的牢sao和抱怨改变为称赞和鼓励!小孩子怎么可能不淘气,而又怎么可能没有优点,怎么可能不会进步呢,问题是你要正确对待孩子纯真童心的适当宣泄,善于发现孩子可爱的闪光点。孩子偶尔淘气时,大可不必大动干戈,有时候冷处理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当他(她)发现自己的无理取闹不奏效时,自然也就不会再闹了。至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以及发现之后如何对待则是需要父母付出特殊的爱心和一些技巧的。不过,这事做起来其实也非常简单:每当孩子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进步时,父母亲都要不失时机,充满喜悦,满怀信心地给孩子以肯定和赞扬,要告诉他(她):你是最棒的!只要努力,你就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人! 父母亲一定要记住:绝对不可以让孩子看到和听到你在别人面前说他(她)这也不好,那也不对。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尊心,需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的。你若经常在家里,尤其在别人目前随意地贬低他(她),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两种可能的出现。其一是致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真得一无是处,从而变成一个不思上进萎靡不振的人;其二是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子破摔,变得益发不听话,不服管教。相信,这两种情况都是每一对父母很不愿意看到的,那就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比如: 如果孩子作对了一个简单的计数游戏,或者复述了一个小故事,你就应该满怀喜悦地称赞他(她):你真聪明!好好学习吧,爸爸mama有你这样的好孩子真是太幸福啦! 孩子如果哪一天主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将自己的玩具箱整理了一下,你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大赞扬一番:你真勤快!我家孩子是最能干的孩子!mama真高兴! 孩子偶尔挑食,不喜欢吃菜,不喜欢吃水果,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看你怎么对待这种事情。你可以告诉他(她):“挑食的孩子身体长不结实,个子会矮小,脸蛋会不漂亮”;吃饭时,你可以有意无意地说:“这个菜真好吃,宝宝肯定很喜欢!” 当你与别的mama谈论起孩子的饮食习惯时,不妨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孩子很好带,从来不挑食,各种蔬菜水果,样样都爱吃!”。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孩子肯定会越来越不挑食,真得变成一个特别好带的孩子。 如果父母亲在跟别人谈论自己的孩子时,能够将“他(她)很淘气!”改说成:“他(她)很懂事!”,其结果必然是孩子真的会越来越懂事;相反,如果你老是说他(她)很淘气,其结果只能导致他(她)一直淘气下去,甚至变得更加淘气! 父母亲不可以和别人,或者在家里议论自己的孩子说:“他(她)不如×××聪明”,或者“他(她)不如×××爱学习”……;而应该充满信心和喜悦地说:“他(她)挺聪明的,但必须好好学习;只有肯下辛苦,才能成为最棒的孩子!” 父母亲不应该反反复复地重新提起那些孩子以前做得不太好的事情,而是要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眼前的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了,即使做得不算太好,但孩子已经尽力去做了,就一定要给以赞扬! 要知道,父母亲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印记的。同样的话,你每说一次,这个印记就会加深一点儿!因此,父母亲平日里要尽量地和孩子说一些简单明了地就能够引导他(她)增长见识,积极向上的话;而绝对不可以唠唠叨叨地说那些非但没有一点儿用处,反而还会起一些消极作用的废话!这一点,年轻的父母们尤其要切切牢记,并付诸于行动! 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让孩子在父母亲的鼓励和赞扬声中获得自信,获得求知的动力;让孩子在父母亲积极的心里暗示下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永远都能以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话题14: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 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不可以强加给别人。父母和自己的孩子虽为亲子关系,但这句名言同样适合于用来律己和教育孩子。在这里,我换个角度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明这个意思,那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首先做到;不希望孩子做的,父母坚决不能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总是在给孩子定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比如说,这个不许做啦,那个不许看啦,等等。并且在定这些条条框框的时候,总还不忘记加上一句话:“这都是为你好!” 的确,相信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孩子确定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她)在这个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下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当然,诚所谓“玉不琢不成器”,适当的确定一些条条框框还是很必要的,但问题是父母亲不可以一方面要求孩子必须严格遵守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而另一方面自己却松懈放任逍遥自在。换句话说,要想让孩子心服口服地遵守那些个“条条框框”的约束,父母亲就必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比如说,给孩子确定的是在每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是读书的时间,那么,你们在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吆喝上一帮人在家里打麻将玩扑克;规定孩子在晚上不能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听歌曲,那么,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们就绝对不可以自己看电视或听歌曲;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自己却在与别人交往时玩儿虚的耍滑头……,如此等等,孩子会不会遵从于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有可能成为具备什么样品格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父母亲可以做到的身体力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孩子上小学之后,语文课的代课老师会开始要求孩子学习写一些小短文。相信在刚开始写这样的小短文时,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有点儿不适应,感觉犹如俗话说的“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手)”一样。记得女儿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而我们所采取的对应措施是全家动手写日记。不要求写多长,每天晚饭后各自写上一小段,有头有尾地将当天感觉最有意思的事情记述下来。写完之后各自念一念,相互提出修改意见,然后评出写得最好的给予口头鼓励。这种并不费劲而且又非常有趣的亲子互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再也不为写小短文时无从下手为难了。上了中学之后,尽管她更喜欢的是理科,尤其擅长于物理,但作文写得特棒。我想,这与我们那一段时间的“全家写日记”活动不无关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