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三) (第5/7页)
。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明言也为世人所传颂: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曾经说过:卓越的人有一大优点,那就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经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了所有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英国海军上将佩恩曾经说过: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所谓挫折,通常是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得不到满足和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可能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惆怅,也可能表现为忧伤、沮丧、悲观、绝望。 挫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不同的人对于相同挫折情境的挫折认知是不尽相同的,而对于挫折的反应就更不相同了。 就挫折本身而言,它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意义是,它可以提高遭受挫折者的认识水平、激发他的活力、促使他修正行为目标和处世方法;而其消极的影响是,它会导致遭受挫折者出现紧张状态、生理疾病、心理和行为失调,进而影响他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他的抱负水平、能力发展和行为表现。 家长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每一人都不可能事事顺利,在成长的道路上遭受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持一种坦然面对和坚强担当的态度。在遇到挫折时,要仔细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自觉地效仿他人的优良品质或取得胜利的经验方法,使自己的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社会的要求,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念和勇气;而不应该采取逃避、冷漠、压抑,甚至自暴自弃等行为。 家长还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面对现实,不可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每一个意志坚强、心理非常健全的人,都能够坦然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并细心地总结挫折和失败的原因,继续以积极的心态做应该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不总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想着退缩当“逃兵”,那么,他就是一个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的人。如果没有人追在屁股后面使劲地鼓励和鞭策,这种人往往会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一个意志坚强、心理非常健全的人,却会积极主动地总结挫折和失败的原因,积蓄力量以励再战的,所以,成功往往非常青睐这样的人! 在某些教育专家看来,一个人想要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或者杰出的人物,从小就应该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有一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孩子为什么更具有成才的条件,就是因为这些孩子更刻苦、更专注、更有毅力。所以,父母亲必须明白,挫折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孩子面对困难与挫折难以起步时,父母亲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以鼓励,一句“再来一次,你不可能总失败,试了就有可能成功!”便会坚定孩子继续做下去的信心。 话题34: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和责任心 责任心既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他(她)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取得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因此,父母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一,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亲就不可以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做一些让孩子推卸责任的举动。比如,孩子走路摔倒了,桌子碰着头了,都是因为孩子自己不小心,是自己的责任,而不能责怪地面,责怪桌子。父母亲不告诉孩子以后走路要小心,而是一味地责怪地面和拍打桌子,只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使他(她)不知道走路时应该为自己负责。 第二,孩子大一点儿之后,父母亲要经常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小任务,以锻炼孩子独立处理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比如自己收拾书包、自己带红领巾、自己系鞋带……这些事情孩子做得好,要给以鼓励;遇到困难时,父母亲可以给予指导,但一定不可以包办代替。 第三,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绝对不可以随着性子来,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凡是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亲也要认真检查、督促并对结果给予评价,以培养孩子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第四,让孩子适当了解一些父母在生活中碰到的难处,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孩子的见解可取,就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见解去处理,以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 第四,如果是由于孩子的过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第五,教育孩子要信守诺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第六,要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 第七,父母自身必须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负责,以自己的责任心来影响孩子。 此外,对于慢慢长大逐渐通晓事理的孩子,父母亲还必须教育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和不畏强势,并且要知道同情和帮助弱小。教育他们不但要对社会、对别人负责,同时也必须对自己负责。当孩子被个别极其不讲道理的同伴和同学无端欺负时,要鼓励孩子勇敢地站起来为自己维权,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坚决地利用“以牙还牙”的手段对付之!当然,是在确保不会出现重大意外情况的前提下。这是因为,对于那些特别不讲道理的“垃圾”类孩子来说,你报告老师和告知其家长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让他亲自领教到反抗者的力量时,才能对他起到“当头棒喝”的效果,使其“醍醐灌顶”般顿悟自己的过错,从而促使他彻底改正以往的错误做法,重新做一个懂道理,不胡来的好孩子。 我一直以为,“谦让”和“软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那些蛮不讲理的“垃圾”类孩子来说,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让,只能更加助长其不良心理的膨胀,不利于他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屡屡被其无理欺负的孩子如果一味地忍气吞声,则极有可能会慢慢地变成性格软弱的人,这无疑将会影响他(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