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2章 麻糖和喜事 (第1/2页)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一大早,沈哲就被母亲指派,到小区门外买麻糖儿,门口被黄阿姨喊住,顺道两家一块办了。 女婿还没当成,该干的活先干上。 华夏这些传统保留得不错。 两排流动摊位,正要随便选一家买两斤算了,听摊主吆喝一声“又甜又不粘牙”,沈哲转头就走。 既然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 吃麻糖就是粘牙的,你光甜不沾牙有个毛用啊。 这东西是孝敬灶神爷爷的,老爷子保护一家老小360天,今个要乘嫦娥一号上天,向玉帝汇报全家人的恶行或者善行。这关系到来年的吉凶祸福,利害重大,马虎不得。所以家家都很重视,要供上零嘴麻糖儿让灶神爷爷路上吃,粘住他的嘴,使他不能调嘴学舌,以免在凌霄宝殿当着玉帝和文武的面说坏话。 当然,沈哲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 闲来还有心思去考证灶神是谁的化身,管火的祝融么?是男还是女? 按这一带的说法,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 子郭先生状如美女,帅气不凡,招蜂引蝶,先娶贤惠的郭氏为妻,后纳好吃懒做的李氏为妾。 故事里的事,这么做肯定悲剧呀。 果然,李氏教唆他休掉郭氏,两口子把家产挥霍一空,随后李氏弃家而去,子郭先生遂沦为乞丐。 饥寒交迫,最后饿晕在富户门前,被女仆弄到厨房,饱餐后面见女主人,正是前妻郭氏。 这下脸被打的生疼。 羞愧之下,一头钻进灶膛自我了断,郭氏见状大悲,不久辞世。 玉帝闻知,感念张子郭敢于悔改,又于灶火中自焚,封他为灶神,郭氏被封为灶神奶奶。 各地传说不一,自圆其说即可。燕大文学院任院长研究的民间文学,也包括神话传说部分,课堂上就讲过另一个版本的灶神来历。 什么版本不重要,主要能说明华夏神话体系是世界各地最丰富的,还能和生活结合的很好。 所以,灶神一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好人。 但偶尔也会干点坏事。 比如腊月二十三这天,他就从保护神变成专门向玉帝打小报告的角色,必须粘住他的嘴。 一旦做的坏事被玉帝得知,来年全家人祸福难料。 很实在的做法。 一百块钱买三斤,卖麻糖的太黑了,市场决定价格,翻了一倍。 路上还有一群邻里小孩子,排着队等在路边,见人就伸手,发掉半斤多。 沈哲小时候也被母亲催着干过这事。 上楼时分成两份,多一块塞到嘴里,嚼两下,门牙马上就被粘到一起了。 林语菡接过去,似笑非笑看看他。 沈哲暂时说不出话来,估计这就是民间祭祀灶神爷爷的原因。 今天码字是没时间了,因为一大堆事都要沈哲去做,除了自家,还有林家的重活他也要自觉前去帮忙。 两个年轻人的事情,基本上被两家大人默认了。 考虑完上大学的问题,接下来肯定就是儿女婚姻大事,到哪儿再去找这么知根知底的合适人选? 沈明诚和林远志去上班,黄阿姨休假在家。 清洗被褥窗帘、各种器具……这些事情需要女人去做;搬沙发、挪衣柜、上梯子、擦天花板……反正屋子里要打扫一遍,都是男人的活。 科学解释是每年家庭需要一次彻底清洁,神话解释是一周后的除夕夜,家里要招待神仙们吃饭。 上供麻糖也要沈哲去做。 因为家里只有他是个男的,男的不拜月神娘娘,女的不祭灶神。 因为张子郭是个小白脸,又干过龌龊事,怕见女的。 据说北方把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一起供,沈哲估计灶神爷爷如坐针毡。 问母亲是这样不,被训道:看你闲的! 直到大年三十除夕,灶神爷爷天庭述职完毕把神仙们接引到家中款待,这一周时间都是大扫除,也叫迎春日。 神仙们大吃一顿,擦嘴走人,灶神继续蹲着保护全家。 上午九点,沈哲终于履行完部分家庭男性成员的职责,打声招呼,下楼去了。 …… 岁晏乡村嫁娶忙 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 守岁今年是洞房 作为常驻下界的神仙们,玉帝开朝会,灶神和其他神仙都被打发上天述职,人间处于无神监管状态,所以二十三到除夕这几天,可以百无禁忌。 娶媳妇、嫁闺女不用择良辰吉日,称为“赶乱婚”。 七栋楼的大龄男青年张放,经过一年多忙忙碌碌的相亲流程,今天终于要办喜事了。 本来沈家凑个分子就好,奈何小区有个李大爷。 这个热心肠的老头,什么事有了他一般不会变坏,但往往会增加不少麻烦。 自告奋勇充当婚礼总策划。 因为婚庆公司什么的如今还不多见,今天结婚的太多也不好联系,老人见得喜事多,交给他也算合适。 结婚要有喜联,小区里、新房前、连树上都需要不少。 商量到这个事的时候,按理说去婚庆用品店买回来就行了,李大爷又弄出来幺蛾子。 “买什么买?买来的喜联能比得上沈家小子写的?” 他这一说,众人愣了一下,马上点头同意。 “老李这主意好,状元公亲自动手,喜上加喜,张放有福了!” “正好,小哲毛笔字好得很。” “咦,以前怎么想不到呢,去年我闺女办事的时候,就该去请小哲过来帮忙的,唉。” “那时还没考上状元呢。” 一帮老头老太太七嘴八舌,事就定了。 于是,今天一大早沈家大门再次被人擂响,沈哲还没起床。 正要出门上班的沈明诚二话不说,就替儿子把这活接下来了,母亲也喜欢,说红事沾喜白事积德。 颠颠下楼来到现场,好几百口子,估计整个小区的闲人都来凑热闹了。 先递上喜钱,母亲准备好的六六大顺红包。 婚礼会计老黄抬头一瞅,吆了一声:“是小哲啊,你家不用出分子,要你这名头就行!” “黄爷爷,一码归一码,帮忙和贺喜不相关。”沈哲笑道。 “这个……”老黄有些迟疑。 张家大娘远远瞧见,笑的像吃了喜鹊屎似的,快步走过来,喊道:“小哲,放假啦?” 沈哲道:“恭喜大娘。” “小哲,我们这儿啊,出力的不出钱,出钱的等吃饭,你家分子拿回去吧。” 沈哲有些挠头。 拿回去没什么,只是自从他挣钱之后母亲大方很多,来的时候专门交代要给。 “小子,快过来,马上十点了,别耽误事!” 正犹豫间,那边有位六十多岁的老头一嗓门喊过来,沈哲红包一丢,麻溜闪人。 “这孩子……” 张家大娘笑着遥遥头,转头对老黄道:“记上吧,小哲结婚也要不了几年,到时候再说。” 场地最边上一排铺着红布的长桌,就是所谓的婚礼领导小组。 主力上班族不能随便为喜事请假,所以四周人老的老,小的小,女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