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马镫骑兵时代的见证者 (第3/5页)
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时,正是以部曲私兵为军队核心的时代,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氏族门阀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结合在一起,豪强世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那些部曲既是依附农民,又是豪强世族的私人武装。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还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军队的组成、指挥和兵器装备的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甲骑具装的面貌出现,与五胡乱华时的那些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这些民族,进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经济,拥有优良的马匹,军队又都是骑兵,同时往往还保留着氏族军事组织的形式。进入中原以后,就与豪强世族联合起来,自然门阀部曲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制度也就结合起来,自然又促使军队的核心发生变化,终于出现了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重装骑兵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可分为四类:一是完整的马具,二是马甲——具装,三是骑兵铠甲,四是战斗兵器。当时的马具中,马鞍在东汉是制作就相当精致了,西晋时又有了马镫(不过西晋时马镫似乎只是用来踩蹬上马的,骑马时并不用),这样,控制马匹就相当容易了。而具装呢,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骑兵铠甲是西汉时那种无肩札甲发展过来的“两当甲”(腋下不连接,所谓“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扣联),到南北朝时,又常常加上护肩的“披膊”,与两当甲同时的还有另种较名贵的铠甲,那就是“明光甲”(这种甲的特点就是胸背处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最后是兵器,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使用的兵器,远射的还是弓和弩,格斗的是戟,销(边旁是矛)和大刀,骑兵们使用擘张弩,不过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斗武器,戟逐渐被销所代替,再后来则是刀销并用,注重劈砍了。尽管甲骑具装是当时军队的核心,但从数量上还是远少于一般步兵明代骑兵所配火器,多为三眼铳或五眼铳,我以为其战法近似欧洲龙骑兵,即乘马机动,静止射击,因为火门枪无法在颠簸的马背上点放。当然,不排除经过长期训练后,骑兵能在跑动的马背上开火,但那样的话,训练成本就很高了。 再看一下中国的骑兵发展史你就会更加明白了。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长处在于强大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那时的战争比的是阵法,比如周灭商的牧野之战中,虽然商军十倍于周军,但商军中的奴隶们临阵倒戈导致商军阵型大乱遂一败涂地。那时的战争沉闷的很,军队每行十数步就要停下重新整队,节奏非常缓慢。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漫话就从战国时代说起。骑兵的幼年时代——战国时代:(含秦代)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刘邦也曾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韩信在列背水阵破赵之战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使得战场情形立即逆转。影片《西楚霸王》中项羽刘邦征战天下的战场镜头中万马奔腾的骑兵冲锋还是站了绝大篇幅的。光荣公司的老游戏《项刘记》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战争面貌。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不过中国影视作品对于历史一向是随意惯了,撇开重大历史真相的“戏说”演绎不论,但是不管任何历史时期的骑兵都是千篇一律的马鞍马鞯马镫齐备就足够让人笑掉大牙了(有那样的废物编剧才有那样的垃圾剧)。没有马镫的骑兵根本无法控制马匹做精细的动作,那些手持利剑长矛的骑兵如果真出现在秦末战场上的话,我们只能推测他们定是在进行时间旅行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