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上) 伉俪之间 (第2/4页)
“第二条?” “地方不比部队,矛盾很多情况复杂,当个厂长担子太重,你吃不消。” “第三条呢?” “工资低条件差,妻子要上班,老母眼睛瞎,家务事忙不过来,顾不起人当保姆。” “胡说八道!关局长怎么说?” “关局长说‘姜淑明同志,你反映的意见很重要。曾有为当此重任,各方面压力都不小,能不能顶得住,还是个问题。看来,咱们当领导的还得考虑再全面些,值得多研究呀。’……”姜淑明口气流利地答说着,但她有意无意地将关局长的尾声‘不过,你的意见能不能代表曾有为,现在还不能确定。不管怎么说,你们两个可要顾全大局,做到夫唱妇随哟’给隐瞒掉了。 “淑明!你……想不到,你会变成个目光短浅的小妇道,做出这种小心眼的丑事!” “嘭”的一声,曾有为猛地站起身来,愤然以拳击桌,睁园了双眼,憋红了脸膛,怒视着妻子,发出暴躁的吼声。 “啊!好……好……你是英雄,你是好汉!我目光短浅,我是小妇道!……”姜淑明从未经受过丈夫如此暴怒的责讨,顿时脸孔气得发青,手中捏着那张自行车供应券飘然落地,发出鸣呜咽咽的哭声,以手掩脸,奔出卧室,跑进婆婆的房间去饮泣了。 曾有为怒火陡升,失口责骂妻子。姜淑明气离身边以后,随即深感后悔。他胸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烦躁,双手狠抓头皮,怔怔地坐下来,目光恰巧同写字桌角放置的塑料相架上那幅放大照片相遇——这是张珍贵的旧照片,是八年前将要入伍离乡前夕在后岭村知青宿舍门口与姜淑明姑娘的双人合影留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由自主地把他带进往事的回忆—— 一九六七年秋天,五男一女六位城市知识青年一起来到离城四十多里的山区农村插队。纯扑的山民们用好客的乡风热情地欢迎这些城里来的青年人,各各抱着新奇和怀疑的心理注视着这股突然吹进穷山冷坞里来的新鲜空气。无忧无虑的青年们开始在这片黄土山丘里承受艰辛的劳动和生活的磨炼。 姜淑明,这位出类拔萃的城市姑娘,以她秀丽的容貌和热情、大方、随和的脾性,很快获得知青和乡亲们的好感。心地单纯的农村姑娘、媳妇们爱同她相处作伴,憨厚土气的后生小伙们爱到她房间里串门,温柔慈祥的大娘老伯们也爱跟她在一块啦呱聊天。尤其是曾有为那四个知青男伙伴,为异性的天然诱惑力所吸引,更是整天围着她转悠,想方设法接近她,以此为荣以此为快。唯独他曾有为从来不凑这个热闹,几乎很少同这姑娘主动接触,给姜淑明心目中投下一个迷惑的印象。 曾有为,这个奇怪的青年人与众不同。他是带着于迷惘中求索真理和主动向命运挑战的心情来到农村开辟生活新路的。他既是个粗壮强悍的硬汉子,干起活来风风火火,舍得出大力冒大汗,吃得起苦拚得出劲,谁见到他都从心底佩服;他又是个多思善虑的灵醒人,既质朴诚实又孤独高傲,凡事执着己见,不随大流,谁见到他又感到不易亲近。 虽然,他与她同住一排茅舍,经常在一块作伴干活,但较长时间以来,两个人却从来没很好谈过话,从来不曾互相接近过。久而久之,姑娘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主动找上门来了。 曾有为在学校念书时是个身体矫健的田径运动员,除上体育课或开校运会上因成绩突出常受表扬或奖励外,一直保持着早晚两次自由练身的习惯,自然延续到上山下乡的新生活环境中去。就在后岭村知青宿舍对面山岗的松树林里,举哑铃,练跑跳、习武功,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春日的一个傍晚,斜阳西移,暮色渐升。姜淑明与知青们一起吃过晚饭后,稍事梳洗,换了身干净衣衫,有意避开其他几个伙伴,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松树林里找曾有为。 她近身止步,羡慕地望着曾有为在打一套武功拳的健壮身姿,远远地打招呼:“曾有为,又到这儿练功来啦!” 他对身后传来的银铃般的声音无动于衷,继续有节奏地练着那套自编的拳术。 她心里滋生几分生气,但并不羞于怯步,直接走到他身边站住:“天天干重活,劳动够吃力,还用得着练功吗?” 他只是礼貌地点点头,并不停止手脚动作:“习惯成自然。请别打扰我。” 她转身背靠一颗松树干上,耐心地旁观着:“你真像头健壮的牛,身上的力气使不完!” 他此刻才停下拳脚,用袖子擦擦额上冒出的汗珠,在树间草地坪上坐下来,脸上掠过一丝轻蔑的微笑:“像头牛有什么不好?比那些白脸书生、嫩皮小姐漂亮多啦!” 她暂不责怪他的嘲讽,反而大方地在他附近草坪上坐下来,宽容地笑说:“你这个全市闻名的革命闯将,当过红卫兵头头,怎么也下来当农民啦?” 他没好声气地回应:“上门寻医,治疗疾病。” 她觉得好笑:“笑话!那么强壮的身体能生什么病?” 他却神色认真地:“有病——左派幼稚病!咱们这些人,包括你在内,自命为革命青年,都患上这种病。不过,数我最严重而已。” 她忍不住反驳起来:“左派幼稚病?你把列宁批判的语言套到咱们自己头上,合适吗?” 他语气沉重:“合适得很!盲目崇拜,好高骛远,不了解劳动人民的心理,这就是咱们的病症。你感觉不到吗?” 她接受不下:“好新鲜的高论!我不承认!” 他反唇相讥:“那么,你说,你这朵城里开放的鲜花,为什么要插到深山坞里来呢?” 她不隐瞒自己的神圣信念:“简单得很——执行毛主席最高指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造世界观!” 他竟冷笑起来:“哈哈。多么动听的高调,多么美妙的愿望!可是,你连世界观的毛病在哪儿也不清楚,谈何改造!” 她不理解他的观点,她受不了他的嘲笑,生起气来:“你这个人骄傲自大不合潮流,倒来讽刺别人!” 他毫不收敛锐利的话锋:“说我不合潮流?嘿嘿,迷信口号,让潮流挡住自己的眼睛,那样的人才可悲!” 她再也忍耐不下去,猛地从草地上站起身来,怒睁双眼:“你……你自高自大,瞧不起人,不想同我好好说话,是吗?” 他反倒沉静下来,语气平和地笑笑:“好啦,坐不住就走吧。一头健壮的牛,再美妙的琴声,也许听不入耳呀!” 她满怀热情而来,却碰了他一颗硬钉子,互相了解的大门一下子紧闭掉。自尊心迫着姜淑明踅转身子,气咻咻地离开了那片松树林。 年轻的曾有为刚愎、气盛,既不愿意装饰自身,也不愿意腑就别人,更不屑于乞求异性的青睐。对姜淑明的来访,他不表客气,只以赤诚相待,所以言辞锋利,无非想作个思想交流,哪能知晓姑娘突然造访之举背后潜藏着的奇妙心理。姜淑明被他冷淡的态度和唐突的话语气走了,他也没有自悟歉疚,只是摇头苦笑,深叹知音难遇。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