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_第173章 又见安禄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3章 又见安禄山 (第2/2页)

贵人多忘事呢?”

    对方一提醒,光弼终于记起来了。他还误以为这小子是老家平卢的呢,原来不是的。

    在河北有过一面之缘!这都多少年前的事了啊?那时候的张忠志虽然也算干干净净的,并不是那种恶心地吸着鼻涕的小孩,但当时的他好像也没有超过六岁吧?

    仅仅一面之缘而已,过去这么多年了,张忠志倒还记得这么清楚,这小子真好记性啊。

    另一个跟张忠志差不多大小的英俊少年也过来凑热闹,张忠志声音虽小,他耳朵却尖,居然听得一清二楚。“什么?”他盯着光弼大叫起来,“你要娶他做媳妇儿?”

    陌生少年那一嗓子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光弼被闹了个大红脸,恨不得把这两个愣小子一脚踢到爪哇国去。

    “漂亮姑娘人人爱嘛。”张忠志笑嘻嘻的道:“那时候我刚好六岁,李大哥家里那位jiejie,虽然只是一个丫头,可是长得真漂亮啊,就像神仙jiejie一样。我做梦都想娶她做媳妇儿,我请李大哥帮我做媒,李大哥说我太小,愣是不肯给我做媒,害我天天远远望着人家神仙jiejie流口水。”

    距他们稍远的一个少年立即插口追问:“你不会现在还想着娶人家神仙jiejie吧?”

    张忠志故意愁眉苦脸的道:“娶不成了。我刚刚问过李大哥,神仙jiejie早就嫁人啦。”

    好几个少年幸灾乐祸地笑着起哄,其中一个随意问了一句,“你那神仙jiejie究竟多大了啊?”

    张忠志笑道:“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应该有三十多岁了吧。”

    他话音刚落,更多人大笑起来,“好小子,三十多岁,都可以给你当娘了。”

    话题总算被扯开了,光弼松了口气。张忠志这家伙,年龄虽然不大,逢场作戏的本领却高明得很。看他这谎话编的,真够顺溜的啊,而且还面不红心不跳的。

    张忠志指着那偷听他和光弼对话的少年,笑着介绍道:“李大哥,你也认识一下,这是我的好哥们安太清。”

    安太清,这是一个眉清目秀看起来相当养眼的少年。光弼对他点了点头,笑道:“很高兴认识你。”

    安太清忍着笑,好奇宝宝似地盯着光弼,光弼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安太清忽然凑近光弼,附耳笑道:“你这相貌太中看了,难怪忠志想娶你呢。”

    居然又被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小子调戏了,这还有完没完了?光弼只觉一个头两个大。

    张忠志清清楚楚地看见光弼的脸又一下子红了起来,他赶紧一把推开安太清,道:“好了,没你的事了,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别打扰我跟故人叙旧啊。”

    小屁孩儿,我才不想跟你叙旧呢。光弼心里虽然这样想,口里却问道:“你爹还好吧?”光弼奇怪不已,当年的张琐高似乎很讨厌安禄山啊,怎么他儿子倒成了安禄山的心腹了?

    张忠志叹了口气,道:“早就去世了。”

    已经去世了?张琐高似乎比子仪还年轻啊,怎么去世那么早?光弼惋惜不已,道:“对不起,我不该问的。”

    “没什么,我爹去世已久,我渐渐的感觉都无所谓了。”张忠志若无其事的道:“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亡嘛。你看我今天还好好的,如果上战场,说不定明天就光荣了呢。”

    “哪有这样诅咒自己的?”光弼皱起眉来,怀疑地盯着他,“你应该还没上过战场吧?”

    张忠志搔了搔头,笑道:“确实还没上过战场,不过我做梦都想着杀敌立功。”他伸手拍了拍光弼的肩膀,道:“所以我羡慕你啊,我听张献诚大哥说,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正四品的大将军了,可我现在还什么也不是。”

    光弼随口敷衍他,“你这么年轻就跟着节度使进京面圣了,说明节度使很欣赏你啊,以后你多的是升官晋爵的机会。”

    光弼说到这里,不由瞟了安禄山一眼,那家伙正紧挨着安思顺坐着,一只胖乎乎的胳膊枕在人家的肩膀上,眉飞色舞的不知有多高兴。安禄山这么快就跟安思顺打得火热了?安思顺不是说他看不上安禄山的为人吗?

    “恐怕我这辈子都没机会上战场了。”张忠志又叹了口气,说:“节度使带我们进京是要将我们献给皇上的。”

    光弼一愣,问道:“献给皇上?皇上要你们做什么?”

    张忠志道:“皇上正在筹备增建一支皇家禁卫军,据说这支禁军已被命名为射生军。节度使就把我们都送进京城来。如果被皇上挑中了,做了皇家禁军中的射生手,那我就只能在梦里杀敌立功了。”

    原来如此,难怪安禄山带进京来的都是些少年郎呢。光弼安慰道:“做禁军将军更好啊,生活既轻松又风光,升官也快。”

    “可是永远也别想做节度使了。”张忠志脸上满是遗憾,“在沙场上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多风光啊,八面威风的,那种感觉才叫爽呢。”

    光弼哑然失笑,没上过战场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战场的残酷。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上战场固然有机会当上节度使,可是大唐几十万人的边防军队,做了节度使的能有几个人呢?不知多少人奋斗一辈子,最后却只落了个横死沙场,沦为野狼和乌鸦的食物!就说哥舒翰收复石堡城的那一战吧,在诗人笔下确实够威风的:“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大家都只看到哥舒翰成功后的风光,除了死亡将士的家属,还能有多少人记得那一战里有三分之一的将士葬身沙场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