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信息心理战_12.隔空斩首无影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2.隔空斩首无影手 (第1/2页)

    前面介绍了部分美方的信息心理战的手段,以及成果,给人的感觉是很好很强大。

    那么,从苏联演化过来的俄罗斯呢?

    既然他才是正牌的信息心理战理论的发源地,难道反而按兵不动,无所作为?

    本文开头就讲了,信息心理战理论发出来的,只是民间的简化版本,而实际上,苏联是早有深入研究的,而且,它是从核战理论中脱胎出来的,先天的具有最高的策略等级。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表现的这么低调呢,我们平时很难看到什么有关它的新闻。

    既然他的信息心理战理论最先进,他为什么不用?如果不用,先进又有什么用?

    这些疑问都是很正常的,这通常会让人们选择认为是西方的信息心理战搞垮了苏联,而苏联后知后觉的才认识到这种情况,现在还找不到北呢。

    的确,从表面上看,这种推断似乎更合理,更容易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现代人的判断方式和以往大不相同,更崇尚表现,鼓励主动,因为这样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容易谋得利益。但是我们看古代,人们会认为呆若木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还有一种说法,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种说法比较兼顾了,但是静的一面仍然是排前面的。可见现代古代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有时候是大相庭径的。有人会说,古代那是受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是文人们演绎出来的价值观,缺乏实用性。但是我们注意到呆若木鸡这种境界是指的技击境界,它讲的是斗鸡,它是通过无数实践检验的,而且是动物身上的,不会作伪,所以它和那种自以为很高深的境界是有本质不同的。当然,我讲这些不是说俄罗斯什么都不做就显的很高明,什么都不做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先说明下,人的判断跟时代,跟环境是很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我们普通人对信息心理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意识的会想象出你攻我守,打来打去的画面。这是从战字出发,把它的基本模式具象了。因为信息心理这两个词都有够模糊,而战这个字则比较明确,有刺激性,更有看点,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先从这个字开始接触,把握。

    而如果深入的研究理论,有时候多走一步,得出的结论,以及要采取的策略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

    特别是平衡理论,以及心理研究这种,它的分析过程是循环推导的,A影响B,B又影响A,像镜子反射一样,颠来倒去,击鼓传花,不一定在哪个地方落脚。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来谈谈间谍。

    当然间谍也算是最早期的信息心理战选手了,在中国古代就有深入的研究,各种用间的手段五花八门。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双面间谍左右逢源,就更吃的开了。

    有这种职业,相应的就会出现理论。

    理论其实就是对经验现象的总结,而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每一条理论或者认识那都是付出了大代价得出的,绝对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颠来倒去的纯理论分析。

    那么间谍发展到现代,当然是更先进了,尤其是理论方面。

    由此出现了很多新型种类的间谍。

    比如代间,潜间,无形间等等。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临时工,比如你是一个间谍,你临时雇佣了某人去干某事,就好像我前面找了一个人在广场上扔垃圾一样。他的确参与了你的行动,但他并不是一个间谍,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参与了间谍的过程。再比如,奶奶让孙女去窗口挂一红灯笼,这是挺平常一件事,但是它可能是谍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发出了特定信息。

    这个例子中,展现了间谍的一种延伸趋势,它向着非间谍的领域延伸,你不是间谍,但也为我所用了,不管付钱没付钱,你事实上是参与了。一方面,这种人不是间谍,所以他的心理素质就不用说了,再强的间谍也比不上,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在搞间谍工作,所以表现出来就坦坦荡荡,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万一有人查到他头上,一问三不知,线索有可能就断了。所以利用非间谍,可以达到间谍本身达不到的一些效果。

    再举例子,比如有一电视叫做潜伏,主人公叫余则成。这意思就是你余下来就成了,你的任务就是潜伏。安插间谍当然是想起作用的,但是一直潜伏的人有没有作用?他不发文件也不偷图纸,他表面上什么作用都没有,但有时候就需要这样的人。起码我知道他是我的人,一则安心,二则能作为后手,以备万一,如果那个万一没有来,宁可他潜伏一辈子。

    这种潜间真是一份好工作,当然也有叫苦连天的间。

    比如在某领域有间谍,对方暗中在查,这个时候就可以设置信息加以诱导,让他怀疑到一个不是间谍的人身上。用种种迹象表明他是间谍,但是证据又完全不足,这就是疑间。查间谍一般都是证据不足的,要根据蛛丝马迹去推断,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用蛛丝马迹去误导的可能。你需要充分的证据,那你永远查不出来,你不需要充分的证据,那你很有可能查错。

    这也算是间谍自保的手段吧,当然如果间谍人多了,里面也就会有分工,像航母战斗群一样,有侦查的,护卫的,送信的,掩护的,林林总总。

    通过分工,通过利用非间谍,间谍的工作渐渐达到了一种入微的地步,化于无形。

    而有一种不是间,却能起到间的作用的现象,则得到了最大力度的研究支持。

    因为它的重要特点是无破绽,不花钱。

    只要你思想上的倾向对我有利,或者逻辑上契合,那么我不需要接触你,而是注重培育你成长的环境,就能得到持续的长久的收获。

    简单来说,这就是扶植。

    但它有时候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就是浇点水,或者洒点阳光。

    它的收益不在于一时一地,既不是金钱上的,也不是情报上的,但它符合对整体的策略,有利于最终战略目标的实施。

    可以说,正是信息心理战的理论发展,在达到高层的时候,超越了这种局部的,眼前的争斗,才给了具体策略施行以极大空间。

    因为它的目的性并不体现在局部和眼前,因此你从局部和眼前也就无法认识到它,而只有更宏观,更长远的去对待。

    从这个角度上讲,信息心理战的实施过程本身也含有对对手有一种教育,提拔的作用。

    在文化融合的同时包含着共同进步。

    呵呵,这章内容似乎有点跑题了,继续谈俄罗斯。

    俄罗斯的理论研究程度深,深到什么程度呢?

    深到无影无形,隔空斩首的程度。

    我们知道,谈斩首,大家觉得最擅长的当然是美国了,那么俄罗斯的隔空斩首有什么讲究呢?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还是从核平衡理论说起。

    核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关乎国家存亡,尤其是冷战时期。

    所以对待核,人们是打一万个小心的,不希望在这上面出一点问题,载一个跟头。

    但是研究来,研究去,核问题中总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人。

    首先,你不能不要人,机器运作谁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