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信息心理战_12.隔空斩首无影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隔空斩首无影手 (第2/2页)

道会出什么毛病,特别是超复杂的机器,根本无从预测。

    那么既然必须要用到人,也就是领袖掌握核按钮,那就必须把这种事情研究清楚,让大家内心中有可靠的感觉。

    领袖虽然足够可靠,但他毕竟也是人,他有情绪化的一面,非理性的一面,他的决策过程是模糊的,非线性的,这些都让人感觉不可把握。

    信息心理战就是从这种研究中出来的,既然人是不够可靠的,那就有加大对方不可靠因素的可能,而己方呢,也有可能被诱导,被迷惑。

    这就有了基本的攻防需求,需要设置人员,予以推进。

    但是这种攻防,整体上都是被动的,因为攻击是由缺陷引发的,而这种缺陷在自己身上也有。不管攻击和防御,都不足以消除这种缺陷,最多是把它掩盖的更深罢了。

    所以信息心理战固然承接了核制衡下的冷战,将研究的目标和手段集中到人的心理上,开辟了另一战场,但它并不能解决核制衡理论的这个缺陷。因为人的参与,是核平衡理论运用于现实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它必然就附加了人的复杂度,和人的心理关联起来,进而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复杂度。

    因此解决这一个问题,等同于要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

    它不可能存在一个精确的数学解,除非世界停转了。

    为了调整一个人的内心,需要cao纵整个世界。

    这就是研究者遇到的问题,欲拨四两,先问千斤。

    苏联人既然是率先研究的,当然最先考虑到这个问题。

    他们研究人的心理,总结出理论,准备运用到对方领导身上,但是理论当然是有普遍性的,因此它率先指向了自己方的领导。

    如果自己方的领导心理不适合核平衡体系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怎么办?

    为了改变你的心理,就要调动整个世界,有这个必要?

    这显然是大亏本的生意,还不如直接换领导。

    苏联在研究深入之后,意识到自己一方也是有问题的,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所以率先变局,从核对峙中退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核威慑的解除,它只是改变了那种双方心理中山雨欲来的压抑环境,但核制衡仍然是存在的,随时可以起作用。

    既然它还存在,它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可能出问题。

    俄罗斯人选择了提醒对方,但又不刺激对方的策略。

    他们选择了普京做总统。

    普京是间谍出身,普京做了什么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他有这样一个标签。

    所以我们看到俄罗斯在信息心理战上几乎无所作为,但其实他的信息心理战是由普京来发动的,集中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最不受人注意的地方。

    你能想到普京是一个间谍吗?

    你可能要说,很显然,他就是一个间谍。

    而实际上,正是因为他是个间谍,所以他真正的间谍身份被掩盖了。

    他经历了一个间谍到总统的转变,在其他人的心理中,他的身上就进行了一个间谍概念消退的过程,而且是由总统这个强势的概念进行替换的,所以你怎么也想不到再将间谍这个概念帖到他身上去。

    甚至当你潜意识中将他跟间谍联系起来的时候,你既有的判断,他已经不是间谍了,会对你的思维进行提前的阻止。

    或者你得到一个普京是间谍的信息,你会潜在的认为这是在说以前的事,从而加以忽略。

    所以普京的这个间谍身份,他有明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又消除了,所以从心理过程上,他能应对有和无两种状态。

    你说是,你是对的,你说不是,你也是对的。

    而他暗的一部分,则在这种情况下被完全掩护了。

    普京当上总统,才是他真正间谍生涯的开始。

    但是,他不需要为此做任何事。

    所以这暗的一部分,暗的彻底,暗的没有痕迹。

    它唯一起作用的信息就是,他曾经是间谍。

    注意了,刚才说他曾经是间谍,这是明的部分,是起掩护作用的。但是这句话本身也是一条信息,它同时又是被掩护的对象。

    明和暗得到统一,藏暗于明,灯下无影。

    你说他现在是间谍,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因为他只靠这一条信息起作用,而这条信息本身又说的是他过去是间谍,如果你认为这条信息是对的,那么你的思路被引到过去了,如果你认为这条信息是错的,那么你否定了你唯一的证据。

    那么普京当上总统,这条信息就非常官方的发布出去了。

    因为他是总统,这条信息才会被人们接收到,不然你关注一个普通间谍干什么。

    而当他持续是总统,这条信息就会持续的起作用。

    有一种毒叫做合毒,是说一种物质无毒,另一种物质也无毒,但是放在一起反而有毒了。

    很多事物都是这样起作用的,这种性质也被广泛的运用,因为它在起作用之前,能避开检测。

    信息也是如此。

    那么间谍这个概念和总统这个概念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两个身份叠加起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假如我们先前推断是苏联受到信息心理战攻击而解体,那么后继的俄罗斯肯定会在这方面加强防范,选择一位间谍身份的领导人,他的信息心理战防护能力是无可置疑的,这种选择有其合理因素。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苏联是主动解体的,它的信息心理战水平更高,那么它主要的考虑,就不会是加强防范了。

    它这么做能说明说明问题呢?或者说他传达出的这个信息能导致什么推论呢?

    他说明,为了应对信息心理战的时代,领导人需要更具可靠性。

    而间谍,是在信息心理战方面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实践经验的。

    通过他的改变,人们反向推理,认识到有这么一个问题,进而对比自己,将同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就是一种示范效应。

    而这个问题巨大到可以cao作总统人选,足见其重要和必要。

    所以其他国家是不得不审慎对待的。

    各国的间谍组织,情报部门都要考虑,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上升到那种高度,才能与之抗衡或者保证安全?他们将审视自己国家的领袖,点评他们的可靠程度。

    显然,各国的领导都是经不起考验的,没有谁具备完美的心理水准,他们也不可能有间谍那样的专业水平,因此,他们将面临一种潜在的压力,甚至逼宫。

    而这,是由本国的间谍组织进行的,他们通常有超越常规的手段和途径,在黑暗中起作用。

    他们得到理论的支持,产生了成长的欲望,可能就会进入cao作流程。

    俄罗斯通过信息的发布,呈现了自身的考虑和变化,最终有可能得到效仿和复制。

    借对方的手,换对方的头。

    这就是俄罗斯信息心理战的巅峰之作。

    隔空斩首无影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