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邑夫人_六 上陵花事(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 上陵花事(2) (第2/3页)

“山神爱不爱湖珠,我倒不知。不过,传言中唯有湖珠可解蜥毒,你可曾听说?”

    阿七只当他说笑,懒怠再听,随口道:“莫不是今日出门路上耽搁太久,听多了集市上西炎商贾的闲话段子?那些人吹得神乎其神,道什么湖珠可除百毒——我才不信!想那湖珠是圆是扁,只怕世上都无人亲眼见过,你倒入了心——”

    “哪怕空xue来风,也无妨一试。”暄淡淡说道,仿佛从西炎国主手中讨得传世国宝,于他不过探囊取物一般。

    “若真有此物,而非闲人杜撰,那国主必当视如珍宝,岂会轻易与人?”阿七道,“再则,若果真灵验,当日西炎王妃毒发之时,怎的无人以湖珠施救?”

    暄不再与她多辨,一笑作罢,向榻上拾起她袖中落下的一只香囊,挑眉道:“你做的?倒有些眼熟——”

    阿七劈手夺过,“嫄姑娘心灵手巧,让她替你另做一只,这只送我吧。”说着仍往袖中一塞,见他并未在意,这才放下心来,忍不住又问:“额上这伤究竟哪里来的?”

    指尖绕着她肩头一缕散发,暄笑道:“今日往父王府里去,瞧上一个婢女,原要讨了来,不想倒惹了一顿责罚。”

    阿七冷嗤一声,“若为这种事责罚你,只怕早被打死不知多少回,还能容你到今时——”

    半晌未听得暄回话。抬眼瞧时,却见他斜倚在榻上,正眯了眼养神。伸手一拭他额间,果然有些灼手,想是伤口作烧,一时顾不得避讳,软语道:“外衫脱了,好生歇歇吧——”说着便要唤玉罗进来。

    未及起身已被他按住手脚,又听他低声道:“我略静一静。。。。。。雨住了就走。”

    阿七一怔,忽而明白过来,赶忙央求:“过景园去我不拦你,若是出门去,带了我吧?”

    过了许久,窗外雨声渐渐稀了,暄这才开口道:“整日只想着出门去。实该从宫中请两位教习嬷嬷,好生调教调教。”说着撑起身来,竟似要走。

    阿七犹不死心,赶紧也从榻上爬起,跟在后头。

    “今晚我要去的地方,你却去不得。”见阿七立时冷了脸,暄笑道,“若这几日不给我惹是生非,围猎过后,带你逛遍京中的花街柳陌,怎样?”

    阿七冷哼一声,悻悻道:“不必了。到时被抢了风头,你岂不没脸——”

    “你竟不信?”见他笑得牵强,阿七忿忿又道:“你我一道去盛义街街口站着,谁更招风些,却也难说!”

    一面说着,仍往榻上一趴,竖耳听着他转身离开,脚步渐远,心中暗恼——既不肯带自己出去,何苦进来招惹一番!也罢,姑且再被他困个三两日,待逃将出去,还有何处是自己去不得的!

    。。。。。。骤雨已歇,夜风沾染了几分凉意。一骑骍马出来城门,往城南走出不远,便见道边驻了主仆三五骑马。骑在马背上的黑衣男子,面容清朗,气韵有异常人——眉宇间透着精明,却也难掩书卷之气。

    打眼望见赵暄,即刻伸马上前相见,言语三分讶然七分戏谑,“殿下竟是孤身一人赶来的?”

    暄不答,倒将软鞭指了男子额上一块淤青,亦是揶揄道:“听闻卞兄为那覃笙冲冠一怒,不知下文如何?”

    此人正是京中卞家四子,人称“卞四”的卞允。

    “这事正经晦气,容后再提——”卞允扫一眼暄额上缠的棉纱,接笑道,“一样也挂了幌子,不必单单取笑我。殿下今日这副形容,想那苏将军必是不肯将族妹聘与你了?”

    “卞家消息果然灵通!”暄笑道,“我人还未去苏府,你们倒先知道了。”

    “难怪家父说,老王爷近来精神愈发矍铄,前些日与诸位将军一起陪圣上鉴鹰,射猎之时身手比隋将军还准些——白日里老王爷这一茶盅,出手果然精到!”卞允骑了马,边走边笑,“现如今只怕京中已传遍了——宸王爷为了苏家小姐推拒赐婚,罔上逆父——我卞四倒是好奇,王爷相中的,究竟是苏府哪位小姐?”

    见暄意兴阑珊,闭口不言,卞允继而压低嗓音,“苏将军统共有几位妹子,只怕你还摸不清吧?”

    “果真摸不清。”暄手持马缰,笑容浅淡,“娶一个回去便是。”一面说着,策马而出。

    卞允立时撇下几名随从,打马追去。

    夜色渐深,二人一路疾驰,继而转上山道,不多时赶至一处山间古刹。马蹄声惊起一群寒鸦,抬头却见寺门匾额之上,乃是“云际寺”三字。庙堂前一潭碧水,潭边枝蔓丛生,立了顶石雕香炉,殿内却是空荡清寂,蛛网遍布,壁上斑驳一片,原本沥粉描金的壁画早已无从分辨。

    暄与卞四各自将马拴在寺外山道边,绕过正殿,后院入目便是数间破败房舍,暗夜之中更显萧瑟。稍候片刻,只听内中一间柴门轻启,便见一位灰袍老僧,身后跟了个手持烛台的小沙弥,缓步向院中来。

    暄双手合十,先向那老僧施了一礼。老僧慈眉善目,亦是合掌施礼,却不发一言,倒是身侧小沙弥道了声佛号,嗓音犹有几分稚气。

    二人便随那小沙弥往后山而去。途中过来一溪山涧,修竹掩映处,传出瑶琴之声。暄略略慢下脚步,侧耳静听,乃是一曲《雁落秋沙》,曲音跌宕,却不失沉静澹远——本是仲夏时节,因这琴声令人沉醉其中,只觉山间万物平添几分秋意。

    暄忽而想起,此山与净月后山隔谷相望,若是月明之夜,这琴音必不负了谷中月色。

    不多时近了一座六角木塔,却是一座海会塔,为僧众信徒纳骨之用。寺中原本一派凋敝之象,塔内仅有寥寥几座往生牌位。

    塔前空地上,早已设下香案。卞四抬眼四顾,轻叹,“当日此间香火鼎盛,不过一两年功夫,已是这般光景。。。。。。”

    暄面色寂然,接过小沙弥递上的素香,向塔前拜了三拜。卞四在暄身侧,依样祭拜一番。

    待折返之时,琴声已然止息。暄因问那小沙弥,“可知方才是何人抚琴?”

    小沙弥答道:“是寺中的一位施主。”

    卞四闻言,随口道:“想必是香客。”

    小沙弥却摇头道:“这位施主既非寻常香客,亦非居士。只是将一名亲友的灰坛暂寄塔中,又借宿一些时日而已。”

    卞四对暄轻笑道:“倒抚得一手好琴。”

    一语将落,只听林木窸窣,却见竹丛中一名青衫小童,生得甚是白净伶俐,怀中抱了张江北并不多见的蕉叶古琴,正跳过溪水,往山道而来。小童脚下的溪水被身后灯光照得清亮——行至近前,方见小童身后不远,一名青衫男子,手执琉璃灯,踏水而来。

    男子长发深衣,一袭浅青布袍,乃平民惯用之色,足上亦是草履,而周身澹然清韵,望之却绝非寻常士人可及。

    交错而过之时,男子脚下不曾停顿;倒是暄略一凝神,目光向对方淡然一扫。偏偏此时那小童远远驻了步子,抬起头来重重盯了暄一眼,又向他身侧的小沙弥扮了个鬼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