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三章 出谋划策 (第1/2页)
“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个难解决的事情,从古至今,多少帝王将相折在这上面。我看还是先不要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当务之急,还是需要陛下尽快解决军队问题。” 虽说是宽慰之语,但是崇祯听在心里却是温暖至极,心情自然也好了很多,接过李承的话茬说道:“依朕看,军队问题也好解决,由你派一支队伍到京城,然后把九边军队以及各地卫所军轮番调回接受训练,你看如何?” “不可!”李承大呼一声,劝崇祯赶紧绝了这个念头。 “就连边军都快烂到骨子里去了,更不用说各地的卫所军了!单是腐败糜烂和空饷问题就够严重了,就拿以前的浮山卫所来说,本来一个千户所全军满员要有一千一百二十人,加之军户百姓各类人群应该在四五千人上下,可这么一个卫所,竟然让几百山贼给屠的一干二净!事后没多久,我就接管了浮山,后来经过多方调查发现,这原浮山千户张元山竟然冒领四百余人的军饷长达两年之久!而浮山所除了这四百余人空额外,还有潜逃、死亡、沦为佃户的军户无计,整个卫所全然成了张元山私人土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家奴……可恨啊!” 崇祯显然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瞪大了眼睛,嘴巴张的都能塞进一个拳头去了。 “难道我大明卫所全都这样?” “说八成如此恐怕还是少数。南往北,这个情况愈来愈严重,南方因为抵御倭寇的缘故,千户所的满员率还能维持在六成左右,等到了山东都司,能有四成就不错了,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老的都得让人扶着的老兵。”李承歇了口气,又继续说道:“没办法,因为这个是太祖爷定下的规矩,无人敢改动。只能任由其自生自灭,于是就有了募兵制,现在的边军就属于募兵。” “这个朕知道,边军是募兵,京城三大营则是一些权贵子弟,也有一些从各地军队中抽调出来的精锐。”崇祯点了点头,他还以为京营的那帮老爷们现在还是精锐呢。 李承也没有点破,婉转的说道:“一支多年未经阵仗的军队,恐怕现在只会吃喝玩乐了吧?” “这……”刚才还以京营为傲的崇祯,瞬间xiele气。无奈的说道:“那你说该怎么办?” “办法只有一个,练新军。不但要练一支能打仗的军队,而且这支军队还得从那些农民子弟中招募。无论是军饷待遇还是武器装备,都要比边军比卫所军要高。因为这支军队将由陛下亲自掌握,是您的亲军,也是您将来的依靠,有了他们,您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革新,进行变革。并且这些人对您是绝对忠诚的,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崇祯听后犹豫了一会,然后问道:“编练新军这个不难,关键是如何让其变成真正由朕掌控的军队呢?真正要做到那一步的话,岂不是说要让朕领兵出征?” “那倒不必,拢络军心的办法有很多,陛下可以亲自到军营中给士兵发饷,辛苦点的,也可以与士兵同吃同住,一同接受训练,只有与士兵打成一片,他们才会真正的对陛下忠诚。” “这……容朕再想一想罢,关于统领和训练这支新军的人选以及训练方式,你又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总体来说按照臣给您的那份《步兵cao典》来训练就可以的,至于将领嘛……”李承顿了顿,脑子里急速的搜索着明末这些忠诚有本事的将领。 有了!当年因看不惯阉党专政请辞隐居故乡的孙传庭就不错,此人无论从忠诚与胆识还是战略眼光来看,都是能在明末排得上号的,如果后世不是因为崇祯催促出潼关驰援开封,也不会因为粮草军械不足,仓促应战而惨死潼关。后来更有史书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可见其在明末这个一锅烩的复杂环境中的影响力。 “陛下,山西代州人士孙传庭可担此大任,我可担保其对陛下之忠心,对大明社稷之忠诚。当年他也是因为阉党乱政,又不愿同流合污的缘故,愤而辞官回乡,可见此人之骨气。” “好,就这么说定了,一会回城后朕就拟指,遣人八百里加急,令孙传庭火速归京,一刻也不能耽误。” “陛下圣明……” “朕明天就回去了。来的时候,从济南府往东,一路我都没见过哪个地方的村落乡镇里的百姓过的如浮山城周边如此富裕。家家户户不仅每年有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