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兴汉会惠州起义 蒙奇辱辛丑条约 (第3/4页)
见事已败露,痛心疾首却不愿单骑出逃;结果,也如其挚友谭世同一样坐以待毙。
唐才常就义时疾呼:“天不成吾!”
噩耗传到日本,康有为不禁伤心落泪;他想不到自立军竟是毁在自己曾寄予希望的洋务派手中,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同时,此一大挫也使他醒悟了,欲与那帮已经身居要职了的洋务派谋求合作,几如与虎谋皮;而仅凭维新派的微薄之力,欲行武力营救光绪皇帝是没有希望且不现实的;从此,不复再言兵事了。
而自立军在长江流域活动期间,兴汉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另一场武装起义了。
就在李鸿章离港的同一天,孙中山即在佐渡丸号上主持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正式决定举行起义,起义地点定于广东惠州。
会上决定,派遣郑士良回广东惠州老家利用当地的会党势力发动起义;另派广东番禺人史坚如等到广州刺杀清廷大员,以牵制清军,以策应郑士良的惠州起义;而孙中山再赴日本、台湾,筹措粮饷军械以资起义前线。
如此部署定当后,即分头行动。
于是,郑士良刻不容缓地赶赴广东惠州。
一九○○年十月八日,郑士良率领六百余名会员在惠州的三洲田举起了义旗;起义军旗开得胜,猛攻新安的沙湾,直逼新安县城。
郑士良原打算起义后即挥师北上,与活动在长江流域的自立军取得联系遥相呼应。
然而,因自立军已遭镇压,郑士良也就只好率领起义军在广东境内周旋。
不过,起义军士气很盛,在广东境内连战连捷;在佛子坳、镇隆、永湖、崩岗墟等地连挫清军;然后,经龙岗、淡水进至惠东的三多祝,令广东的清军闻风丧胆。起义军人员也骤增至二万余,声势大盛。
惠州起义爆发,广州城内风声鹤唳了。因李鸿章北上而代理两广总督的德寿惶惶不可终日,不知该如何是好。
而此时,受命刺杀清廷大员的史坚如等人已潜入广州,他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刺杀代理两广总督德寿。
于是,史坚如悄悄地挖了一条地道,直达总督衙门内宅的底下。
十月二十七日夜,正当德寿入睡时;忽然一声巨响,总督衙门内多间房屋全被炸塌;德寿被爆炸后的气浪掀翻在了床前的桌底下,倒是逃过一劫幸免于难。
被吓得丧魂落魄了的德寿定神后,方知必是革命党人想谋杀他;于是,也恼羞成怒了,连夜将全城戒严搜捕凶犯。
果然,第二天,史坚如不幸被捕,备受酷刑后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二岁。
而此时,孙中山已在海外爱国华侨的捐助下,从菲律宾筹措到了一批军械;于是,赶紧派宫崎寅藏运往惠州。
同时,孙中山通过与日本内阁文部大臣犬养毅的良好个人关系,求得了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的帮助,也在台湾筹措到了一批军械。
于是,孙中山决定赴台湾取得这批军火后,即到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厦门亲自主持再发动另一场起义;为此,孙中山指令已在惠州起义了的郑士良向闽南进军,以便相互呼应及就近给郑士良军械接济。
但谁知,就在孙中山如此筹划时,日本内阁却发生了变动。一九○○年十月,伊藤博文第四次出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伊藤博文认为,让腐败无能的清皇朝继续存在下去,对于明治政府来说应该是有利的;所以,他不支持孙中山欲用武力推翻满清皇朝的行动;因为,清皇朝一旦被新政权替代,可能反而会难以驾驭。
为此,伊藤博文上台后,一改对华政策;立即下令“日本政府官员不得与中国革命党人接触”,更不允许“给予中国革命党人任何支持”。
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部遵照伊藤博文的命令,禁止孙中山登陆台湾,孙中山在台湾筹措的军火也被禁止离岛外运。
如此一来,非但筹划中的厦门起义因缺少军械而不能按计划举事,连已经起义而正急需军资接济的惠州起义军且如断奶了的婴儿而要哇哇直叫了。
忽遭如此变故,令孙中山始料不及应对无策了;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得取消厦门起义而令此计划胎死腹中;同时,派遣日本志士山田良政赶赴三多祝,告知郑士良“后援难济,自行决定行止”。
而此时,郑士良的起义军正因从菲律宾运至的军械多是废品无法使用,枪械、弹药开始枯竭。
虽然,起义军在粤东连战连捷,但所缴获可用于补给的辎重却不多,对于二万人的队伍显得是杯水车薪远不足用。
郑士良正欲告急,却得到了这个令人大失所望的通告;急需军资补给的起义军,此时且如哇哇待哺的婴儿突然被断了奶,岂不是要了命?而此时的清庭却开始组织力量反扑了,郑士良进退维谷自料支撑不了多久;因起义军的基础是三合会,其组织纪律本来就很松驰聚散皆易,面临如此窘境已是人心涣散兵无斗志。
郑士良权衡再三后,最终决定干脆将起义军自行解散了事,自己则避往香港。于是,轰动一时的惠州起义也就如此半途而废了。
却说,李鸿章离开香港后,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天津。
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李鸿章迈着蹒跚的步子,特意去察看了一下自己曾坐镇过二十多年的直隶衙门;只见衙门内已是破败不堪一片狼藉,李鸿章触景生情悲苦难言;尔后,李鸿章带着沉痛的心情去往北京。
此时,八国联军在北京大肆掳掠以后,遂又四面出击;一路经宣化、张家口,直抵长城的娘子关;另一路则经涞水、易县,进驻到了太行山的紫荆关;再一路则经涿州南下至保定,然后再抵正定,直迫石家庄;至此,直隶的大部已均被联军所控制。而北京城内,除了参与谈判的庆亲王奕劻的庆王府与李鸿章下榻的贤良寺尚算仍属清政府管辖外,其余皆落入列强之手。
李鸿章到达北京时,奕劻已等候多时了。两人目睹京城中遭劫后的惨状,皆欲哭无泪。
李鸿章由于年时已高且旅途劳累,刚到北京就病倒了;但是,为了能使不忍目睹的民族灾难早日结束,李鸿章拖着病体与奕劻一起赶紧拜会了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爵士。
窦纳乐知道李鸿章所负的使命,倒也有点同情这位仍在为自己那多灾多难的民族忍辱负重地奔波的老人;所以,答应了重启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