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150章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0章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 (第1/5页)

    【史要】罗明纳兹来华,鲍罗廷回国;中*共*成功举行“南昌起义”……

    却说,蒋介石攻打徐州之时,江西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领导并举行了武装起义。

    原来,随着汪精卫的“反共”阴谋日渐暴露,中*共*中央也意识到局势愈来愈严峻,不得不未雨绸缪地准备应对之策。

    其实,还在六月中旬,针对许克祥在湖南发动“马日事变”,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曾打算调集力量在湖南组织武装起义,拟派“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前去指挥;并改任毛*泽*东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以领导起义。

    然而,鲍罗延、彭述之等人却以“我们在湖南的力量已被完全瓦解,起义不可能成功”为由表示反对,这一计划没予实施。

    “北伐军”班师回鄂后,“武汉国民政府”为“东征”讨伐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编列为两个方面军。

    而被《任命》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张发奎,眼见唐生智把持“两湖”、朱培德占有江西、李宗仁得了安徽、冯玉祥取走河南,而他自己至今没有一块地盘,心中很不是滋味;所以,对于“武汉国民政府”要他“东进”征讨蒋介石心里甚是消怠;此时的他,只想南下回粤,以便能为自己争得一块立足之地。

    可是,“东进”征讨蒋介石毕竟是“武汉国民政府”的《命令》,又不得不遵照执行,张发奎也就只好打算先入赣、进驻九江,再移师南昌,然后伺机南回。

    因此,张发奎还是《命》其第二方面军所辖各军向江西集结了。

    于是,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即于七月十一日率先进驻到了九江。

    同时,鉴于汪精卫与冯玉祥“郑州会议”后,“反共”倾向日渐明显,武汉城内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为防不测,中*共*已决定将中央机构由公开隐入地下;并从武汉撤出,经由九江后再转移到上海,以便利用上海的公共租界宜于隐秘、继续开展工作。

    因而,中*共*中央乃至“湘、鄂”等地的许多同志,此时都云集到了九江。

    同时,为了粉碎汪精卫的“反共”阴谋,中*共*打算利用张发奎。

    因为,张发奎一直来与中*共*相处较好,手下容纳了许多中*共*党员;当时,蒋介石在上海“反共、清党”,张发奎却反其道而行,收容了不少前来投奔的中*共*党员;以至于在武汉流行此言:“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张发奎收容共产党。”

    而今,在第二方面军中的中*共*党员多达二千五百余人,且其中如叶挺、罗汉、廖乾五、高语罕、卢德铭、许继慎等人皆在军中任职,张发奎却毫不介意;可见,他有别于蒋介石与汪精卫,对共产党无敌意,尚可与其合作。

    而现在,汪精卫公开“反共”后,中*共*在武汉的处境显得十分困难;那么,何不利用张发奎有南下广东之意,趁机与其合作一同南下,以脱离鄂地险境;只要张发奎不跟汪精卫走,这应是可取之策。再说,广东有诸多出海口;若是南下后能在粤东的汕头等地立足,则能通过海路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所以,从坚持斗争考虑,南下广东也是可取的。

    对此,已被汪精卫解职但尚未回国的鲍罗廷也认为可行;于是,中*共*中央做出了“依张回粤,徐图发展”的决定。

    然而,汪精卫公开“反共”后,接着就以“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训令》各军“取缔共产党”,这给张发奎压力很大,迫使他须明确表态、做出抉择了。

    此时,张发奎的内心仍很矛盾。

    因为,“北伐战争”以来,他与中*共*的关系一直不错,如何拉得下脸?再说,张发奎心里十分明白;中*共*党员皆都具备遵守纪律、刻苦耐劳、英勇善战、勇于牺牲的良好素质,在他看来都是英才、甚是欣赏、值得留用;所以,他大量吸纳中*共*党员到自己的部队中来以提高战斗力。也因此,他的第四军在“北伐”中能屡战屡胜、取得辉煌成果而被誉为“铁军”;现在,要他抛弃这些英才,真有点舍不得。

    以至于他的亲信、时任“第四军军长”黄琪翔也言道:“若是离开了共产党的帮助,以后打仗就难了。”

    正因如此,汪精卫公开“反共”后,张发奎迟迟没有跟进,以至于汪精卫对他很是不满意,一再敦促他要坚决“清共”,令他深感为难。

    张发奎对政治不感兴趣,觉得政治应是那些政治家该管的事,与作为军人的自己无关;他之所以与中*共*保持良好的关系,也仅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并没带任何政治因素。

    然因,张发奎一直跟随汪精卫;而汪精卫凭着其谁也难以企及的“元老”资格、且又是孙中山总理的遗嘱执笔人,在国民党内享有较高的声望,张发奎认定了汪精卫是前总理孙中山先生所寄望的人;所以,他对于汪精卫可谓是忠心耿耿;甚至于,他自认“要当‘赵子龙’”,即使汪精卫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他也责无旁贷地要帮扶。

    现在,既然汪精卫坚持要“分共”;看来,自己只能顺从与支持他;何况,自己是个军人,“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就这样,张发奎终于决定跟汪精卫走了,准备也在军中“清党”;不过,张发奎同样想采用平和的方式,以尽量不要与中*共*太伤了和气。

    时在九江的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聂荣臻、叶挺等人闻知此消息后,即于七月二十日在九江英租界海关内举行了一次谈话会。

    五人认真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认为“汪精卫公开‘反共’后,‘武汉国民政府’中的‘左派’对他已无能为力;现在,曾寄予希望的张发奎也向右转了,原定的‘依张南下’已不可行;而且,张发奎跟汪精卫走后,必定也要‘清党’,叶挺个人及其第二十四师将会是被清洗的主要对象;看来,我们已经是到了被逼上梁山的地步,不得不依靠我们自己手中现有的力量、独立举行一次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了;否则,只能是坐以待毙。”

    对此,五人达成了共识;但因事关重大,须经得中央认可后才能行动;于是,李立三、邓中夏立即去向正在庐山的鲍罗廷、瞿秋白、张太雷汇报。

    此时,虽被汪精卫解聘、但仍留在中国指导中*共*工作的的鲍罗廷,也正为中国革命的前程未卜而忧虑;听了李立三与邓中夏的汇报后,觉得形势逼人、不可迟疑、确是该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于是,鲍罗廷、瞿秋白、张太雷、李立三、周恩来等人立即会议,同意了五人谈话会所提“举行武装起义”的意见;决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