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0章鲍罗廷遗憾回国 共产党南昌起义 (第2/5页)
“以叶挺所部为主力,在九江举行起义”,并将起义时间定在七月二十八日。 张发奎右转后,汪精卫十分高兴;如此,他可以更放手地“反共、清党”了。 然而,也在同时,且另有一个人又使汪精卫感到了十分头疼,此人即是刚被升任为“第二十军军长”的贺龙。 原来,贺龙奉调向江西集结时,适逢汪精卫公开“反共”了,许多被追捕的“两湖”各地“农民协会”干部都到贺龙军中来避难。 贺龙出身贫困,本来就对穷苦农民有感情,且对能为穷苦农民仗义执言的“农民协会”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而现在,他见汪精卫却要对“农民协会”实施镇压了,这令他深感不平。于是,出于同情,他就收容了那些为免遭迫害而躲避于军中的人,并给予了保护且一直带到了九江。 对此,汪精卫甚是反感。然而,贺龙毕竟是一军之长、手中有兵,汪精卫一时奈何他不得。 于是,七月二十三日,贺龙刚到九江,汪精卫就派朱培德去游说,欲将贺龙拉过来、也跟随他一起反共;然而,却遭贺龙拒绝而失望。 汪精卫见未能将贺龙拉拢,觉得留着他必为祸患,遂萌生了将其剪除之心。 而早于贺龙进驻九江的叶挺是中*共*党员,其身份已是人所共知,汪精卫当然更容不得他,也就打算干脆设法将俩人一并剪除了。 为此,汪精卫又心生一计;决定一面由张发奎下《令》,将贺龙与叶挺俩人所部调离九江到德安一带集结待命;一面则再由朱培德出面,以“共商东征讨伐事宜”为由邀俩人上庐山;届时即把俩人扣留,所部群龙无首后也就可任由处置了。 于是,汪精卫将张发奎、黄琪翔、朱培德仨人召上庐山,将自己所思相告,并要仨人依计而行。 汪精卫满以为此计天衣无缝,必能一举成功。 但谁知,时任“第四军军长”的黄琪翔因与时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秘书长”高语罕关系较密;黄琪翔知道高语罕是中*共*党员,恐其受牵累,赶紧派人连夜下山,秘密通知其“从速离去”。 此时的黄琪翔,眼见汪精卫不但跟着蒋介石走了,还要对中*共*下杀手;自己被夹在其中不知该如何办好,大有无所适从之感,因而郁郁于怀而常怨道:“‘北伐’至此,太令人痛心了,不如解甲归田。” 时任“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与黄琪翔交好,见其郁郁寡欢,料想必有难言的隐情,遂问:“何出此言?” 此时的叶剑英刚于几天前秘密加入中*共*,其“中*共*党员”的身份尚未暴露;所以,黄琪翔对他没存戒心,遂将汪精卫欲行阴谋之事相告,且埋怨汪精卫“做得太绝”。 叶剑英闻后暗吃一惊,决定立即报告。 叶剑英与叶挺早在孙中山大元帅府共事时就相识,于是就将这一消息通知了叶挺。 叶挺感到事情严重,又即邀贺龙至甘棠湖;然后,仨人以“游湖、赏景”为由在甘棠湖的一个小划子上晤商。 当贺龙闻知汪精卫欲行此阴谋时不由得怒不可遏了,有被逼上梁山之感;因此,贺龙愤然道:“好哇,汪精卫‘反共’反到我的头上来了,老子不跟他干了;我不上庐山,也不去德安;去南昌,看他能把我怎样!?” 这也正是叶挺所思,遂与贺龙商定:“俩人都不上庐山,也不听调去德安,而直接去南昌;由叶挺部先行,贺龙部继后,到南昌后再见机行事。” 叶挺与贺龙商定后,即依约而行,先后率部赴南昌了;叶剑英则复回第四军,仍不露声色地隐匿了下来。 而汪精卫的阴谋,却因此而未能得逞。 中*共*中央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后,李立三却又建议;因九江离武汉较近,易受到来自“赣、鄂”两方面的武装镇压,故而不宜在九江举事,起义地点应选在南昌。 周恩来听了李立三的建言后觉得在理,且也认为在南昌起义另有几个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是,南昌位于赣中,较九江而言、离武汉与南京都较远,“宁、汉”两府也就鞭长莫及;二则,主政江西的朱培德,其主力此时大多部署在樟树、吉安、进贤、临川等地,留驻南昌城内的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卫团、第三军的第二十三团和第二十四团、第九军的第七十九团和第八十团,及原第六军第五十三团等部;共六个团,总兵力不到万人。另有一个由朱德创办的“军官教育团”,名义上虽是受朱培德委托为第三军培训军官而办的;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受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江西省委领导,届时也能参与起义。可见,在南昌起义更利于成功。 恰此时,又传来了“叶挺与贺龙已先后率部去往南昌了”的消息;鉴于此,中*共*中央也就接受了李立三的建议,决定“将起义地点由九江改到了南昌”。 同时,组成了一个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等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前敌委员会书记,以具体领导起义。 而为了确保起义成功,当须一个在军中有影响的实权人物撑大旗。本来,张发奎若能与中*共*合作,应是最佳人选,但现在看来已无可能。 然而,已被解聘了的“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仍想利用自己与张发奎多年来曾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再去游说;而中*共*中央因考虑到参与起义的都是第二方面军的队伍,也正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原番号”,以对参与起义的将士有号召力。 所以,当加伦将军提出“再欲游说张发奎”时,觉得“张发奎若能回心转意,正可仍用他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头衔指挥起义”;因此,对于加伦将军的建议采取了保留态度。 不过,此时的中*共*中央鉴于现实,不得不做好了两手打算。 因为,估计与张发奎重新合作的可能性已不大;于是,也就想到了第二种方案,即由“第二十军军长”贺龙撑大旗。 虽然,贺龙的军衔逊于张发奎;但是,他毕竟是一军之长,较叶挺等人高一筹,也适宜当大任。而且,贺龙早已向时任“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周逸群表露过“欲加入中*共*”的意愿;看得出,他的动机是纯正的,比张发奎靠得住。因此,由他“撑大旗”也是不错的选择。 只是,欲在南昌举行起义的计划至今尚未向贺龙透露过,未知他知晓后会是什么态度?再说,贺龙手上有一个军的兵力,且已进驻南昌了;他的态度如何?站在哪一边?这可是直接关系到“南昌起义”的成败;因此,能否说动贺龙参与起义也就成了关键所在,而这一任务则又落到了善于与人交道的周恩来的肩上,周恩来义不容辞地担下了这个任务。 同时,中*共*中央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