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164章取京津北伐成功 孙殿英东陵大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4章取京津北伐成功 孙殿英东陵大盗 (第2/4页)

元培、张人杰、李煜瀛、吴稚晖、李烈钧、戴季陶等十一人,在北平召开了个“北伐善后会议”。

    会上,蒋介石抛出了他预先拟好的《军事善后意见书》。

    《意见书》中,以“北伐完成,军事结束;国家建设,亟需资金”为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要裁兵整军,以节约巨额军饷,为建设之用”。

    蒋介石这个“裁军”理由,听起来倒是冠冕堂皇、无可批驳。

    只是,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李济琛等人心中都有疑问“蒋介石此举,或是别有用心?”但因,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也就没予反对。

    只有李济琛不痛不痒地说了句:“若是天下为公,不会有人反对;而若是别有用心,那就又是一码事了。”

    李济琛的话、虽是使蒋介石心中不爽,但毕竟没有撕破脸,蒋介石也就忍了。

    最后,大家终于同意“先成立‘编遣委员会’,再续议‘裁兵’”。

    “编遣委员会”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李济琛、何应钦、朱培德、鹿钟麟、商震、白崇禧、谭延闿、赵戴文、宋子文、孙科、王伯群、吴敬恒、张人杰、蔡元培、胡汉民、李煜瀛、戴传贤、王宠惠等二十二名军政要人组成,蒋介石《任》“委员长”。

    且因要“裁军、减员”,各部队中现在的编制不再适用;因此,拟把“军”的编制取消,各部队中的编制单位都统一降低一级,即:“军”改为“师”、“师”改为“旅”、“旅”改为”团。

    同时,拟将编遣后的全国军队番号按序、统一编制。

    而“裁兵”事关国家安危,如此大事只能在召开“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时作为《议案》提出,通过后方可施行。

    如此,蒋介石只得接受;于是,“裁兵”之事暂被搁置缓议,待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后再说。

    不过,此次会议后,各“集团军”还是自行将所部缩编了。

    蒋介石率先将“第一集团军”缩编为十三个师,番号为“第一师”至“第十三师”,以示其为“老大”。

    李宗仁不甘落后,即先将“第四集团军”驻于湖北、湖南的部队缩编为了六个师,番号紧接“第一集团军”,为“第十四师”至“第十九师”。

    冯玉祥与阎锡山见状,也都急忙跟上。

    冯玉祥将其“第二集团军”缩编为十二个师,番号承接“第四集团军”,为“第二十师”至“第三十一师”。

    阎锡山则将其“第三集团军”也缩编为十二个师,番号接于“第二集团军”之后,为“第三十二师”至“第四十三师”。

    就这样,虽尚未统一意见,但各路诸侯却已擅自行动了。只是,虽都改了番号,兵却一个也不减。

    且说,蒋介石忙于祭奠孙中山并准备“削藩”之时,忽地发生了一件令人愕然之事。

    原来,张宗昌败逃后,其部将、原“‘直、鲁联军’第十四军军长”兼“大名镇守使”孙殿英,随同上司徐源泉投靠了“国民政府”。

    虽然,徐源泉仍被委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一军团总指挥”之职,孙殿英也仍在徐源泉手下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然因是投诚过来的“杂牌军”,蒋介石另眼相看、没予粮饷。

    为养兵,迫使孙殿英动起了歪脑筋。

    其时,孙殿英的“第十二军”正驻扎在河北省遵化县境内。

    遵化有“畿东第一城”之称,“清东陵”坐落其中;清王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十四个“皇后”和一百多个“妃嫔”的陵墓都在“清东陵”,可想而知有多少稀世珍宝埋于地下。

    正愁饷银无着的孙殿英顿时开窍,也就萌生了“何不去盗墓?”的念头。

    其实,打“清东陵”主意的大有人在。

    因为,自从清王朝灭亡以后,“清东陵”已无人守护;历年来,“清东陵”的地面建筑、许多殿堂早已屡遭劫掠、满目疮痍了;而此时,流窜于马兰峪一带、打家劫舍的“匪首”马福田也正带着他的手下进入“清东陵”,欲盗掘陵墓。

    于是,孙殿英以“剿匪”之名,冠冕堂皇地派其部将、“第一师师长”谭温江率部进驻“清东陵”,将马福田赶走。

    接着,《宣布》“为保护‘东陵’安全,须在陵区举行军事演习”;并将陵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出,对陵区实行封闭,以便他对“清东陵”进行盗掘。

    孙殿英对“清东陵”的盗掘,可谓是胆大妄为、肆无岂殚;为了打通墓道、开启墓室,他竟然指使部下使用炸药;然后,将被炸开的陵墓中陪葬的无数珍宝洗劫一空。

    按说,“清东陵”距离北平仅有一百多公里;且此时,“国民政府”的政要都汇聚在北平;孙殿英如此大动干戈的盗掘,岂能无人知晓?

    然因,孙殿英此举以“军演”作幌子,将消息封锁得甚实,确是瞒过了世人的耳目;而在北平的政要们都忙于争权夺利,谁都无暇他顾;所以,倒是让孙殿英无所顾忌地放手大干了。

    于是,自七月四日起,孙殿英先是对“慈禧”的“定东陵”进行盗掘;接着,又盗掘了“乾隆”的“裕陵”。

    由于,“清东陵”实在太大了,盗掘皇家陵墓又确是不易;所以,仅对“定东陵”与“裕陵”的盗掘,就持续进行了七天、花时不少。当再盗掘“康熙”的“景陵”时,却被如瀑涌出的积水所阻。

    此时,孙殿英毕竟有点心虚,唯恐时间长了被人察觉;且见所盗珍宝已是不少,足可装满数十辆卡车,这才住手了。

    七月十一日,孙殿英带着无数珍宝、满载而归、扬长而去后,外界竟然仍没有觉察“清东陵”上出了这么一宗大事。

    直到一个月后,谭温江急于在北平的琉璃厂找“尊古斋”老板黄百川销赃时,被警方察觉后、这才东窗事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