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史话中华演义_第192章关东军蓄谋侵华 万宝山寻衅滋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2章关东军蓄谋侵华 万宝山寻衅滋事 (第3/3页)

的事件扰了他“剿共”、“平叛”的大局;遂于七月二十三日,在南昌行营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其中有言:“唯攘外须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蒋介石的“攘外须先安内”论一出,无疑是给对“万宝山事件”的交涉处理定了调。

    因而,由钟毓出面的交涉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只是日本“军警”撤出了万宝山,其他绪如“受害者索赔”及“惩办肇事凶犯”等都因遭到日方的拒绝后、没再坚持追究。

    “关东军参谋本部”见“中村事件”和“万宝山事件”都没能派上用场,但却并不甘心。

    不久,多门二郎的“第二师团”从朝鲜半岛调至辽阳,为“武力入侵‘东三省’”的准备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而驻于沈阳的“关东军独立守备第二大队”则经常在“东北军”的沈阳“北大营”周围举行所谓的“秋cao演习”,此种寻衅般的演习、分明是在向中国军队显耀武力,虽是没有滋事、却已令人震惊。

    如此,“关东军司令部”虽尚远在旅顺,但此时的沈阳、长春等地却已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时被聘为“东北外交委员会委员”顾维钧凭着多年从事外交的经验,敏感地觉到“东北的形势严峻”;于是,写《信》提醒张学良:“须防‘关东军’采取激烈行动。”

    然而,张学良对顾维钧的“告诫”并不重视,也未对东北的兵力部署作必要的调整;留驻关外的“东北军”仍大多集中在从北平至沈阳的“北宁铁路”的山海关至辽河之间路段及“中东铁路”沿线等地,却没有对沈阳等主要城市增防。

    时《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臧式毅与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警察局长”黄显声俩人,见“日军”在“东三省”不断寻衅且眼下又在“北大营”周围搞所谓的“秋cao演习”,都感到情势吃紧、担心会有不测事件发生。

    于是,臧式毅派黄显声专程赴北平,向尚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病的张学良《报告》情况,希望他“能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然因,石友三的“叛逆”甫靖不久,华北的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且张学良的身体也尚未完全康复,一时也不宜回东北。

    所以,当张学良闻《报》“东北局势吃紧”,想不好自己该不该回去而举棋不定了。因此,他一面打发黄显声回东北,一面则向蒋介石转告了“东北的局势”、希望他的这位“拜兄”能替自己定夺。

    其实,蒋介石对于东北局势心知肚明,且洞悉“日军”不断寻衅、意在图谋东北;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想把张学良继续留在关内,以帮他稳住华北。

    因为,石友三被击溃后、藏到了韩复榘的羽翼下;此人出尔反尔,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闹事?所以,仍须张学良替自己坐镇华北。

    若是张学良回关外,自己既要“剿共”,又要对付“粤逆”,再要顾及华北,如何忙得过来?

    说到底,此时蒋介石的心中,唯有“剿灭中*共*”与“平定粤乱”才是第一要务;而日本人在“东三省”寻衅之类,皆属其次、权可缓议。

    因为,在蒋介石看来,“天无二日”乃世之常理;若是粤乱不平、中*共*不灭,他们可是都要跟自己争夺权位与天下的,定会后患无穷。而日本人虽是蛮横无理、时有寻衅,但无非是为了图利而已,并不会要自己的天下。

    且三年前的“济南事件”已让蒋介石有过一次经验,当时的小日本不是也凶得很,中国军队在与其冲突中吃了大亏;后来,自己采取了“回避”之策,让小日本得了些利后、不是就平息了?所以,对付小日本,还是“能忍则忍、避免冲突”为好。

    再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已于一九二○年一月十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日,由英、法两国发起成立了有四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联盟”简称“国联”。

    “国联”有平息国际纠纷的功能,其所制订的《国联盟约》就“保障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防止战争的行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等都有明确规定,“各成员国的行为都应受《国联盟约》约束”。

    而中国与日本都是“国联”的成员国,两国间即使有纠纷与争端,也可通过“国联”裁决,而不应付诸武力。所以,蒋介石觉得“日本虽是有‘图利东北’的野心,还不至于会不顾《国联盟约》的约束而胡来吧”?

    想到此,蒋介石似乎觉得“对于日本不必太多顾虑”,反倒是担心张学良“在日本人挑衅时或会忍不住气而干出可能使中日矛盾激化”的事来。

    因为,张学良年少气盛、敢说敢为,且与小日本有“杀父”之仇,激愤之下、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因此,蒋介石反而觉得“应对张学良有所告诫”,以免东北的局势失控。

    于是,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六日,蒋介石密《电》张学良,告诫:“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弟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此时的张学良正进退维谷,“日军”时有寻衅,已可见其“有图谋‘东三省’”之心。

    而“东三省”是“老爹”传给自己的基业,岂容有失?何况,“家父”在皇姑屯遇炸被害之仇至今未报;眼下,小日本却得寸进尺地又欲图谋“东三省”了;如此家仇国恨集于一处,张学良真想痛痛快快地与小日本打一仗以泄心头之恨。

    但当接到蒋介石的密《电》后,张学良不由得又犹豫了。

    其实,此时的张学良虽是气愤,但心底毕竟有点虚。因为,“东北军”曾在“奉、苏战争”中败给“苏俄”,而日本却曾在“日、俄战争”时打败过“沙俄”;由此推导,“东北军”若是与“日军”交手,是难有胜算的。

    当年,张学良之所以选取“只收回‘苏俄’的‘中东铁路’、而不去碰触日本的‘南满铁路’”,正是觉到“日本惹不得”之故;岂料,结果连“‘苏俄’也惹不得”而自招没趣。

    前番是自己行事草率、考虑欠周之故,而今得吸取教训、不可重蹈覆辙了;否则,再招致“奉、苏战争”那般的自辱,岂不更颜面无光了?

    此时的张学良似是“一回被蛇咬、怕见烂草绳”了,全没了当年“东北易帜”时的敢说敢为、而枉有“少帅”之称。

    而蒋介石的密《电》,更是促使他“不想与‘日军’直面对仗”了;因此,张学良听取了蒋介石的告诫,决定“对于‘日军’力避冲突、不予抵抗”。

    于是,九月六日,张学良致《电》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对于‘日军’,无论如何寻衅,我方务须忍耐,不可抵抗,以免致酿事端;当告诫各属,切实注意为要。”

    荣臻接到张学良的《命令》后,即遵照执行、逐级下达。

    “东北军”将士对于“少帅”怎会下如此《命令》都甚感非解,但谁也不敢异议。

    此后,张学良则继续留在北京,只是派“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副官处副处长”李济川前往锦州,去见正在锦州老家为“父”奔丧的张作相,将“东三省”的军、政要务全权托付给了他的这位时《任》“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兼“吉林省省长”、有“辅帅”之称的“老叔”张作相,请他“速回沈阳、主持大政”。

    然而,张作相因其“父”丧事未毕,没有立即返回沈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