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读书_《烽火逃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烽火逃兵》 (第3/3页)

底板盖,取出附件盒、通条;拨动表尺座后的拨柄,打开受弹机盖,扳开导弹板,推出枪管固定栓,握住枪管提把,向前抽出枪管;用附件盒中的手锤和冲子,敲出机匣后的连接销,抽出枪尾,取出复进簧;利用装填拉柄向后抽出枪机框部件和枪机部件;从枪管上取下两脚架,将枪架翻转,拆下立轴螺帽的开口销,拧下立轴螺帽,松开方向紧定手柄,分开上下架,最后将弹匣中的二十发毛瑟步枪弹也一发发退出来,顺序排在一旁,这才深吸了一口气。

    看到这段文字,简直太挑战模仿者的神经了,一般写个抗战文,百度一下武器的口径,射程,参数什么呢,就足以装逼扮专业了。尼玛这可倒好,直接把枪给拆了,又是卡铁,又是定位片的,这可如何是好,百度都找不到地方。

    像这样专业的段子,文中还有很多很多,看过之后,不知道别人会怎么想,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字:“服!”

    (2)历史的独特韵味

    当今写抗战题材的作品很多,但基本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写不出兵的魂魄,二是写不出历史的韵味。兵的魂魄就不多说了,没当过兵的人,很少能体会到那种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一群没出校门的学生,参加过两天军训,就自以为可以写抗战文,写出来的只能是那种孤胆独侠,变态超人。

    再说说历史的韵味,旧时代的军人是不同的,他们大多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理想,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很多时候,战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简单的活下去。而有的时候,为了活下去,往往不择手段,所以,写抗战时期的军人,写那段时期的历史,就得写出那种独特的韵味。具体是什么呢,我总结就是一个字:“痞!”

    具体看一段本文的开篇:

    十几个银元散乱的摆在中间,二排长呲着大黄牙叼起一根烟,伸手提过地上的煤油灯,拧开顶端的遮盖,凑上脸过去吧嗒吧嗒点燃了烟,美美的深吸了一口,笑嘻嘻的催促坐在对面的汉子:“我说连长,你倒是快投啊?我这就是一对六,又不是三个六,至于把你吓成这样吗?”

    三连连长,个头挺高身板挺壮,浓眉大眼四方脸一个东北汉子,此刻正输得满头大汗,抬手解开两颗胸前的纽扣。“老子最后的两块大洋都在这地上了,事先拜拜菩萨不行吗?你催个屁!”话毕双手合十叨咕了叨咕,把手心里的三粒骰子晃了又晃,猛地甩在地上的陶碗里,叮叮当当蹦了半天,一二五……

    “不玩了不玩了,他娘的,你这个骗钱的,下了车老子就让你们二排打主力,我让你乐个够。”连长往后挪了挪,靠在车厢上,抓过地上的皱帽子直扇。

    这一段的描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抗战题材:《我的团长我的团》,开头同样是以一群兵痞出场,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体现出一股浓郁的黄土风情,看着这些人物,就如同看到一张张褪色发黄的旧照片,看到这里,不由深吸一口气,发出一声感叹:“写的好,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小说。”

    (3)对于情节的把控

    一部好作品,首先要能吸引人,也就是所谓的代入,其次要能打动人。说起打动人心,可能让人发笑容易,但让人流泪就难了,能够做到感人泪下,基本就算是佳作了,但如果能让人又哭又笑的是个什么水平呢。

    本书的作者,对于情节的把握,对于氛围的掌控,对于情绪的调动,就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还是以刚刚那一章《军人膝下三千粮》为例。

    上文说道:王连长为了粮食,不惜当众一跪,胡义也只能留下转身离开,所有粮食全部留下,牛车奉送。这一章写的非常的催人泪下。可是到了下一章呢,就变成了“祸不单行抢夺鸡”说的是胡义他们班,走到一处山梁想要休整,却巧遇了同是独立团的二连,两个兄弟单位时隔数月不见,碰头之后,没有嘘寒问暖,战友情深,竟是转头就跑,上演了一出你争我夺的抢鸡大战。

    一时间,如万马奔腾,步伐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声势浩大,蔚为壮观,气势汹汹,刀光凛凛,杀气腾腾。天下无敌的高一刀,一往无前的尖刀二连,气吞九班如虎,壮哉!

    再看前面,狼狈逃窜的九班,盔歪甲斜,辙乱旗靡,溃不成军。曾经威风八面的独立团煞星胡义,此时也望二连披靡,奔逃如风,悲哉!

    夕阳下,荒山里,九班逃,二连追,翻山坡,冲沟壑,距离始终有五六十米远;二连偏偏追不上,因为他们饿着肚子,力气不济;九班偏偏摆不脱,因为九班昼夜没合眼,缺少休息,人困马乏,强弩之末。双方是半斤对八两,比的是谁能咬住牙,谁的意志力更顽强!

    如此生动的描写,如此跳脱的场面,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马上从刚刚那一章悲情的扮围里跳了出来。这一悲一喜,一哭一笑,读者的情绪完全被作者所带动,这种反复变化的感觉不要太酸爽,呵呵,要怪,只怪这个作者太无良。

    写到这里,字数不少,夸了很多,却颇有一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这真是创世书库中,难得一见的佳作呀,只是让我不解的是,作者在我心中早已成神,为何这本书的成绩如此的惨淡,按理说,难道不应是盟主遍地走,宗师多如狗吗,如此神作,却只有一个舵主,寥寥弟子,唉,只能怪作者太高冷,看遍全文,竟无一处求票求推之语,这也算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吧。

    最后说点什么呢,就借用一下作者唯一的一段读者交流来结束这篇点评吧!

    我以为,生活在安宁富裕和平环境下的我们,无权去评论那个烽火抗战年代里的军人们。哪怕他们在经历失败,在经历逃亡,只要他们还在流血,他们就是值得尊敬的。

    我以为,只要是人,就注定了会有缺陷,会有弱点,绝不完美。那些硝烟里的军人们,也会感到恐惧,也会懦弱,但是,只要他们还没放下手中的枪,他们就是英雄。

    我以为,我们不能仅仅记住那些有名的英雄,而忘记无数无名的英雄。因为,有名英雄的神坛,是用无数无名英雄的生命铸成的,他们不该被忘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