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神王_第75章 小周后(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章 小周后(1) (第4/6页)

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

    悲伤的小周后:

    自此尝到甜头的宋太宗常以要皇后与众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

    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入宫“参拜皇后”的之后,宋太宗都要将她多“挽留”在宫中好几天。

    yin邪的宋太宗不满足于只在逢年过节强幸小周后,他想到了一个在没机会和借口召小周后入宫的时节仍可以直观地意yin美人的变态主意:事先召来数名宫廷御用画师如此这般一番,等有机会召来小周后入宫前,使他们躲在宫纬之后——赵光义要让他们把现场描绘下来!

    然而以往无人在侧时小周后为了李后主而屈辱求生尚可半推半就,当此次行将就事时她发现竟然有数名山羊胡子老头从宫纬后战战兢兢地探头出来现场写生时,仅存的一丁点可怜的自尊爆发出来,一脚蹬开宋太宗,惊恐万状地躲入龙床后。

    任宋太宗怎么威逼利诱她死活都不肯再就范。

    宋太宗强推力按仍无法得手,恼怒之余竟又喝来数名宫女代为强抓住小周后,终又强幸之并使完整画师录下过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情.色画之一《熙陵幸小周后图》,“熙陵”是指宋太宗,因为他死后葬在河南巩县的永熙陵。

    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描述这幅作品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周后有蹙额不胜之态。”

    姚叔祥《见只编》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即水粉画),“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

    ……

    小周后一被召去便是多日,使得一往情深的伉俪,咫尺天涯,难以相聚。

    小周后虽恨李煜无能使自己受苦,但毕竟是多年恩爱夫妻且现今寄人篱下共患难,也只有认命了。

    小周后每次人宫归来,都要扑在李煜的怀中,向他哭诉宋太宗对她的无耻威逼和野蛮摧残。

    为了李煜的安全,小周后只能满足宋太宗的任何要求。

    李煜望着小周后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

    还能有什么办法

    他深为自己无力保护爱妻的身心而内疚,更对宋太宗的残忍而愤恨。

    但这个时候,南唐君臣众人的命运cao纵在他人手里,李煜对亲人遭受的这种难以启齿的凌辱也就无能为力了。

    他除了强忍心灵深处创伤的剧痛,长时间同小周后抱头饮泣之外,只有强压怒火,加以回避。

    每次小周后应召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

    小周后巧笑顾盼的可爱形象,总是如梦似幻般地萦绕在他的眼前。

    尤其是暮春之夜,他惆怅无言,倚枕遥望宫殿。

    想念之中,窗外似乎又响起了他熟悉的小周后夜归的脚步声。

    他赶紧起身,凭窗环顾深院,却不见小周后飘飘欲仙的倩影,只有满地落红。

    随手拈笔,即成一首《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莺啼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

    ……

    李煜之死:

    李煜是个书呆子,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任由它流露,他对故国的思念终于让太宗起了杀机,赵光义深知李煜才华实在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

    昔日的南唐宫人庆奴与李煜感情很好,虽然此时庆奴已为宋将军侍妾,但仍对后主念念不忘,经常用书信传递询问关心后主的生活,而后主也在回信中倾诉自己的痛苦,这被赵光义知道了,越发想杀后主。

    不久,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对徐炫态度非常的冷淡,坐下也不说话,这是因为当初徐铉张洎在后主面前排斥潘佑李平,说了些潘李的危险举动,李煜胆小,便先将二人打入牢狱,二人于是愤而自尽。

    李煜对此一直深深自责,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

    徐炫无奈,立即告辞回去,将情形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这是已是决定杀李煜了。

    从金陵的安富尊荣的享乐生活,到开封的萧索凄凉,李煜和小周后满腔都是悲愤和怨恨。

    终于又到了七夕之夜,978年的乞巧节,这天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

    大家为李煜拜寿,她们在庭院中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上酒食瓜果。

    这天月色朦胧,大家的心突然感到无比茫然和凄凉。

    酒过三巡,沦落在异乡受人凌辱到几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对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李煜回忆在以前的歌舞欢饮,回忆在江南的时节,群臣祝贺,赐酒赐宴,歌舞欢饮。

    现在孤零零的夫妻二人,比似囚犯,只少了脚镣手铐,好生伤感,触动愁肠,一齐倾泻出来。

    先填一阕忆江南的小令: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记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填完之后,胸中的悲愤,还未发泄尽净。

    他看着日渐老去的自己,想起自己曾经的帝王才子风花雪月的生活,想起曾经给予自己无限快乐的周娥皇,又想起自己成为亡国奴之后屈辱的生活,想到自己的国家,想到自己的的子民,想到因自己而受辱的小周后,想到自己的家山故国早已物是人非,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无穷无尽的愁恨,就像泛着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滚激荡。

    闲居在赐第里面,连服侍的宫女,也只剩了两三个人;其余心爱的嫔妃,死的死,去的去,一个也不在眼前,便又触动愁肠,胸中的悲感,一齐倾泻出来,那些痛苦的,快乐的记忆汇到一起,决定再填一阕感旧词,终于用这首词道出了自己无限的心酸和一生的愁绪,由此也诞生了词史上最感人,成就也最高的千古绝唱——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周后忽从里面走出,向李煜说:“你又在这里愁思悲吟了,现在虽然背时失势,也须略略点缀,不可如此悲怨!况且隔墙有耳,你不过怀思感旧。

    外人听了,便疑是缺望怨恨了。

    从古至今,以诗词罹祸的,不知多少!

    你我处在荆天棘地之中,万再不可以笔墨招灾惹祸了。”

    李煜叹道:“国亡家破,触处生愁,除了悲歌长吟,教我怎样消遣呢?”

    小周后道:“你越说越不对了,时势如此,也只得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以度余生。

    从前的事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