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章 小周后(1) (第5/6页)
,劝你不必再去追念罢!今天小菜几样,薄酒一壶,且去痛饮三杯,借浇块垒。” 不由分说,拖了李煜直入房内。 李煜见桌上摆着几样肴馔,倒还精致,便举起杯来,一饮而尽道:“今日有酒今日醉,遑顾明朝是与非,我自来汴之后,将卿的歌喉也忘记了,今日偶然填了两阕词,卿何不按谱寻声歌唱一回呢?” 小周后道:“我已许久不歌,喉涩得很,就是勉强歌来,也未必动听,还是畅饮几杯,不必歌罢。” 李煜哪里肯依,亲自去拿了心爱的玉笛,对周氏道:“烧槽琵琶,已是失去,不可复得,待我奏笛相和罢。” 周氏本来不愿唱,因为李煜再三逼迫,推辞不得,便将《虞美人》一字一字依谱循声,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起来。 李煜乘着酒兴亲自吹着玉笛相和。 虽然一吹一唱,并无别的乐器,相和迭奏倒也宛转抑扬,音韵凄楚,动人心肺。 哪知这笛韵歌声,早为太宗派来暗地监视的人,听得明白,飞奔至宫中,报告于太宗知道。 李煜这边又是牢sao又是情绪激昂的填词,消息传到了太宗赵光义的耳中,这首词终于令太宗忍无可忍,他暴跳如雷,勃然变色道:“他还不忘江南,若不将他除去,必为后患。” 宋朝的皇帝怎么能容忍亡国之君在大宋京师怀念故国 于是决定除掉李煜。 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与李煜过从甚密,于是当晚他就派毫不知情的秦王赵廷美代表他前去祝寿,并赐一剂“牵机妙药”,供李煜和酒服后扶摇星汉,观赏织女牵机织布,以解胸中郁闷。 毫不知情的秦王赵廷美将金杯斟酒送上,看李煜饮罢,谢过圣恩,方才回去复旨。 那李煜饮了御酒,初时并不觉得怎样,还和小周后饮酒谈笑。 不料到了夜间,毒发之时忽然肢体抽搐,忽从床上跃起,大叫了一声,手脚忽拳忽曲,头或俯或仰,面色改变身子头首相接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好似牵机一般,不能停止。 小周后吓得魂飞魄散,双手抱住了李煜,哭着问他何处难受。 后主李煜口不能言,只把头俯仰不休,如此的样子又数十次,忽然复倒在床上,头依小周后的怀里,已是气息全无痛苦而亡了。 能死在最爱人的怀里,李煜总算不失其浪漫才子本色,勉强算死得其所。 …… …… 小周后的结局: 太宗佯装刚刚知道李煜亡故,下诏赠李煜为太师,追封为“吴王”,并废朝三日,遣中使护丧,赐祭赐葬,葬于洛阳邙山,恩礼极为隆重。 一代词帝,终此耳耳。 李煜死于非命之后,凄美的小周后失魂落魄,悲不自胜。 她整日不理云鬓,不思茶饭,以泪洗面。 自此之后,太宗仍时时寻机要强召小周后入宫。 小周后悲愤难禁,拒绝再入宫,终日守在丈夫灵位前。 太宗虽无可奈何,还是贼心不死地不断派人来做说客,威逼利诱。 小周后欲以死相抗,终得暂得免再遭逼幸。 短短几个月后,小周后终因经不起悲苦哀愁与绝望惊惧的折磨,于当年自杀身亡,追随李煜而去,可见彼此相爱之深。 一代佳人香消玉殒。 …… …… 相关信息: 补充1. 小周后葬了李煜之后,依例自然不得不入宫谢恩。 太宗便借机又强把周氏留在了宫里些日子,但终美妇新寡,不敢马上长留不放。 且太宗认为李煜即去,小周后将最终是自己帐中人已成定局,于是忍耐未完****,任凭周氏出宫重归私第。(此句原在,上文李煜死于非命之后……一代佳人香消玉殒之前)此句甚疑之。 史料记载,李煜于十月,以王礼葬于北邙山.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 那入宫谢恩便是在10月后,而李煜七月七日亡。 时间不符合。 如上文所说李煜死于非命之后,小周后整日不理云鬓,不思茶饭,以泪洗面。 自此之后,太宗仍时时寻机要强召小周后入宫。 小周后悲愤难禁,拒绝再入宫,终日守在丈夫灵位前。 这属实的话,那入宫谢恩之说便不存在了。 极有可能小周后拒绝了入宫谢恩,从而自杀。 这与小周后死亡的时间也差不多。 补充2。 入宫谢恩,其实叫奉旨入宫谢恩,命妇未经传召不得入宫。 恰有与之类似,宋人蔡绦笔记《铁围山丛谈》卷六说:国朝降下西蜀,而花蕊夫人又随昶归中国。昶至且十日,则召花蕊夫人入宫中,而昶遂死。昌陵后亦惑之。太宗在晋邸时,数数谏昌陵,而未果去。一日兄弟相与猎苑中,花蕊夫人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政拟射走兽,忽回射花蕊夫人,一箭而死。从未有过入宫谢恩之说,是召。先有召后谢恩。如此便明了,李煜七月七日死后,太宗下诏厚葬之,诏书到李煜家中,同时暗召小周后入宫谢恩,小周后不从之,于当年自杀之。 另一说是悲伤过度。 佳人已逝,史料仅有李煜卒,小周后亦卒于此年,于李煜同葬。就无需再侮辱了。 …… …… 人物影响: 小周后虽然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但她却为后世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个吟咏爱情题材的美好形象。 直到清代,还有人在作画吟诗,赞美她与李煜的那段浪漫往事。 而最美的歌,便是那绝望的歌。 那首用词帝之生命所铸就的《虞美人》,读起琅琅上口,全无任何人工雕琢之痕迹,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朴素的却又近乎麻木的叹述中却包含着李煜无限的哀愁和无奈,李煜那看似归于平淡的心境中又蕴藏着如此火热般的眷恋与绝望,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词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李煜那让人窒息的对一生经历的哀叹! 在此词传遍大江南北,引起无数词人的共鸣,终成千古绝唱,永世流传。 相关史料: 《南唐书卷十六后妃诸王列传第十三》 后主国后周氏,昭惠后妹也。昭惠卒,未几后主居圣尊后丧,故中宫久虚。开宝元年,始议立后为继室。命太常博士陈致雍考古今沿革,草具婚礼;又命学士徐铉、史官潘佑参定;文安郡公徐游评其异同。游多是佑议,遂施用之。逾月,游痛疽,铉怼(按:怨恨)其不主己议,戏语人曰:“周孔亦能为厉乎?”后少以戚里间入宫掖,圣尊后甚爱之,故立焉,被宠过于昭惠。时后主于群花间作亭,雕镂华丽而极迫,小仅容二人,每与后酣饮其中。国亡,后主北迁,封郑国夫人。太平兴国二年后主殂,后悲哀不自胜,亦卒。 《艳异编卷十三·宫掖部九》 后主继室周后ズ笾骷淌抑芎螅昭惠之母弟也。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昭惠感疾,后常出入卧内,而昭惠未之知也。一日,因立帐前,昭惠惊曰:“妹在此耶?”后幼未识嫌疑,即以实告,曰:“既数日矣。”昭惠恶之,返卧不复顾。昭惠殂,后未胜礼服;待年宫中。 明年,钟太后殂,后主服丧,故中宫位号,久而未正。至开宝元年,始议立后为国后。南唐享国日浅,而三世皆娶于藩邸,故国主婚礼,议者不一。诏中书舍人徐铉、知制浩潘佑与礼官参议。铉曰:“婚礼古不用乐。”佑以为今古不相沿袭,固请用乐。铉曰:“案古房乐无钟鼓。”佑曲引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则房乐宜有钟鼓矣。后初见君,《后魏书》有“后先拜后起,帝后拜先起”之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