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章 乡村四月 (第2/2页)
。 当然有商机,有赚钱的机会,就会存在着竞争,在村里并不仅仅杜长富一个施工队,还有几个村民看着眼热,也草草的临时搭伙,一起揽活挣钱,也有别处的一个施工队也进驻了村里,不仅本村如此,别的村也都大同小异。 过了清明,到了谷雨,就是到了该春耕播种的时节了。 村民们再也按捺不住了,但村民们当前最迫切的却不是及时的播种,而是建房。 在四月中旬这个春播的季节,村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盖房热潮。谁都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们对这句话更是感同身受。村民们不敢怠慢春耕,但和建房比起来春耕就算不上是件紧迫的事了。有很多家为了建房而推迟播种的时间,也有的人家因为建房需要大笔的钱款而不得不少买几袋化肥、几瓶农药。在什么上都可以节约开支,甚至是种地,但建房是不可以懈怠的。用不了多久,这些人家就会感受到在种地上吝啬所带来的苦果,这里面就包括“聪明的”王老三。 村里兴师动众的建房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今年的播种就有些的仓促而草率,仿佛是应付一件差事,恨不得把种子撒到地里就结束。 谁都知道,种地是件细致的活,土地不认人,容不得投机取巧。现在种地很简单了,都是机械化作业,但每个工序都马虎不得。但现在是特殊时期,人们也就不太讲究那些了,也不那么计较了,只要把玉米的种子播种到地里就行了。 翻地是种地之前的第一道工序,也就是把去年的苞米秸秆的根茬绞碎,然后深翻土地,埋到地下让它腐烂,变成土地的养分,这道工序是要达到一定的深度的。但今年碍于人力紧缺,人们就不那么挑剔了,只要把土地粗略翻弄一遍也就那么地了。
第二道工序是起垄。也就是在翻过的平整的土地上,起出垄沟和垄台。只有第一道工序做得好,第二道工序的质量才会有保障。今年由于人力紧张,更多的是由于人心的浮躁,翻地工作做得不仔细,地里到处是未清理净的苞米茬,还有没有碾碎的土块,所以第二道工序也就很难尽如人意了。况且人们也无暇顾及这些“细枝末节”了,所以家家地里起出的垄沟和垄台虽然还算笔直,但看起来很不干净,凹凸不平,特别的凌乱,这就为下一步的播种留下了隐患。 是的,下一道工序,也就是第三道工序就是播种了。只有垄台平整才能使机器播种时播的均匀,才能确保种子都被土层覆盖。但今年前两项工作做得略显粗糙,因此播种环节也就讲究不得了。家家地种完之后没有往年那么干净,平整,而是地里到处都是散乱的玉米根茬和大的土块,这在以往是看不到的。 农民们爱惜土地,这是一年的衣食来源,因此对待土地就像教育孩子一样。孩子需要从小好好教育、引导,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就是徒劳的了,种地也是一个道理。但今年不同于往年,今年人们还有更迫切的任务,因此对待土地就没有那么耐心和细致了。 另外播种时土层覆盖的深浅也是有说到的,太深影响种子破土而出,甚至可导致种子在地里烂牙、缺苗。覆盖的太浅,种子又难以吸收足够水分,保证不了出苗率。况且土层太浅就会导致昼夜的温差过大,也不利于种子生长,还会导致种子的扎根浅,不耐风。土层覆盖的浅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鸟可以轻易的拨开土层,吃掉种子。 在播种的同时还有一道工序,也就是第四道工序,那就是封地。所谓的封地,就是给土地喷洒上除草药。这样就可以免除后期繁重的铲地、除草工作了。任何一个中国小孩童年熟悉的那首启蒙诗《悯农》所描绘的情景实际上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场景,科技把农民从繁重的锄禾劳动中解放出来了。 喷药时讲究的是水与药的比列,水太多,药的浓度过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水过少,药太浓,既浪费农药,又伤害玉米苗。因此,这也是一项马虎不得的工作,前面我们说过,有些家为了节约种地的成本,农药买的少,因此封地时药的浓度就过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王老三家就是这样投机取巧的家庭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可以想见,他或许真的该体验一下多年没有过的锄禾的滋味了。这也是他们自食其果,又把自己囚禁到繁重的“锄禾日当午”的境遇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