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辉煌时代 第134章 首飞2 (第2/2页)
到他们的工作台座位上,两位院士也来到各自的岗位,开始与地面的相关人员建立联络通道,安然将一台摄像机卸下,扛到自己肩上,开始根据地面的指示,拍摄一些可以透露的画面。 美力克休斯敦航天中心,几乎所有航天专家和技术人员都聚集在巨大的电子屏幕前观看梦想号的首飞,有幸参与设计、安装、调试工作的艾伦博士等几位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画面,更为想尽地讲解。 虽然华夏同意为美力克打造一艘,但按照计划将在2013年的十月份才开工,预计在2016年的八月完工进行地面测试阶段,年底才能飞上太空,六年的时间,对于一贯领先世界的美力克人来说,实在是个非常煎熬的时期。 “还好,华夏政府比较安于经济发展,如果这款飞船用于军事化,我想,什么弹道导弹?什么全球防御体系?都是空气。”参与过组装的艾伦博士感叹地说道。 “那该怎么办?真要说到如今的军事实力,我们美力克除了十个航母编队和覆盖全球的GPS系统还能炫耀一下,其他的都明显落后于华夏。” “别不好意思,华夏的海军实力并不差,三艘万吨级的导弹巡洋舰,都配有大口径电磁轨道跑,如今他们七千多吨的驱逐舰上也开始改装了,数量上差一点是真的,至于电子系统和战斗力,真不好说。 而且我相信,华夏正在建造的龙京号航母不会比我们设计的福特级差,舰载机华夏有了J25A和J31B,据说还有更先进的无人机J50A,如果我们的F35A/B进程再不加快,华夏的空军将远远超越我们。 前段时间在华夏从侧面听到一些,他们电磁轨弹炮的射程在三百八十公里,而不是当初猜测的一百八十公里;
还有雷达系统,我们的X波段雷达与隐形战机是同时代的产物,华夏也早就小型化了,如今更有一种叫蓝屏雷达的东西,就安装在太空飞船上,性能和探测距离肯定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让该死的政客们去头痛吧。” 看着在星际飞船里自由行走的宇航员,NASA的宇航员和科研人员们的心情真的难以平静,好几位曾在国际空间站工作过的宇航员感叹道:“政客们真是短见,当初华夏提出派人来休斯敦参加宇航员培训和登上空间站,没有得到任何的支持,现在我们倒过来要看他们的眼色。” 原先垂直发射的火箭进入太空一般是十分钟,如果是到达国际空间站这样的低轨道区,一般还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调正对接时间。 虽然华夏这次飞行进入太空花费了五十分钟,但是其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是其他垂直发射方式不可比拟的,进入预定轨道的方式更直接有效,不必不停地调整轨道,绕着水蓝星转圈子。 接下来就是在预定轨道释放卫星和回收报废卫星,他们都在期待华夏的科学家们还将带来什么惊喜。 电视节目中,很多观众给演播室发来邮件,询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观众问为什么在飞船上没有华夏的国旗,得到嘉宾的解释是,飞船的材料比较特殊,不用在上面加设隔热瓦,也没有涂隔热涂层,但也不能在上面涂装其他东西,现在有关实验室正在研究与之相同材质、不同颜色的金属,争取能够在下一次的航行中,将国旗制作出来,镶嵌在上面,这次的国旗就设置在飞船内部了。 两个多小时飞快地过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动机重新启动,在进行姿态微调后,保持应有的角度和航速,又再全部关闭。 通过货舱内的摄像头可以看到,在四位宇航员配合的cao控下,机械手臂解开固定的绑带,轻巧地拿起完全失重的卫星,机腹下的货舱门缓缓打开,机械手臂夹持着卫星,伸出舱外,与飞船保持同速飞行的姿态。 地面控制室发出卫星启动指令,在收到卫星已经正常启动、并且可以释放的命令后,宇航员cao控机械手臂,松开对卫星的控制,将手臂收回货舱,舱门也缓缓关闭,这样第一颗卫星已经释放完毕。 直观的镜头,让演播室的嘉宾和所有观众都感慨,这样发射卫星真是太方便了。 机械手臂失去对卫星的控制后,飞船依然与卫星保持着同步,在聂常胜的指令下,飞船一侧的发动机启动,作横向移动,然后再次加速,飞往下一个释放卫星的地点。 不到五个小时,六个卫星已经释放完毕,地面各处的监控处传来信息,一切正常,遥感信号正常,cao控自如。 如果按照以前火箭携带的方式,要发射这么重的六颗卫星,至少需要八个月,要考虑发射窗口、天气等因素,如今发射卫星变得如此便利,让其他各国从事航天事业的人都觉得羡慕。 接下来就是其他秘密cao作任务,电视台也暂停了直播,安然将摄像机关闭,通过视窗看看外面太空和水蓝星的景色,宇航员也分成两班,与三位院士开始午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