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令月_第一百三十章 御前会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章 御前会议 (第1/2页)

    武成殿里,武则天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她的十几位宰相们正在阶下席地而坐。文官在左,武将在右。御前会议正在进行中。

    “元之,从你开始吧!”

    文昌左相姚元崇立即应允,双手持笏,挺直了身体。“启奏陛下,据益州大都督杨俊上书,成都地区饥馑甚重。十几个郡县的官仓告罄,百姓卖儿卖女,情势十分危急。”

    武则天面色严峻,问:“你们可有方案?”

    “回禀陛下,臣与凤阁诸侍郎商议,认为应当从国库紧急调拨钱二百万贯、粮五十万石,急赴成都赈灾。从江南道调拨大量青苗,运至灾区补种。成都沃野千里,四季温暖,若是能及时补种,到秋天尚可以有所收获。”

    “粮仓还有多少存粮?”

    姚元崇答:“含嘉仓中陈粮尚有三百万石,还算充裕。”

    “嗯,那就按你说的办吧!”武则天沉吟片刻,“成都乃天府之国,自前朝以来就是苦心经营的重地。益州府每年上缴的钱粮无数,是我大周的粮仓。赈灾不容有失,若是酿成民变,后果十分严重。”

    “陛下圣明!”

    她看向坐在左侧的武三思,他还在打着哈欠,显得十分无聊。“梁王?”

    “臣在!”对方连忙把屁股从小腿上抬起来,腰杆挺得直直的。

    一讨论政务就心不在焉,半天插不上一句话,要你有什么用?“朕决定命你为安抚大使,前往成都,替朕安抚当地百姓、督查赈灾事宜。”武则天抬高了声调,强调:“赈灾安抚工作极其重要,要注意监督地方官吏。对于贪污腐化、误国害民之徒,严惩不贷!”

    武三思双手持笏:“臣遵旨,三思即日动身、火速赶赴成都,督查官吏,安抚黎民,定不负陛下的重托。”

    武则天露出了微笑,朝他点了点头以示满意。

    “契丹李尽灭那边有什么消息没?”她问。契丹人首领李尽忠和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叛乱、占据营州后,武则天下令修改制书,将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孙万荣改为孙万斩。等到将来叛乱被镇压下去以后,这俩人的下场一望便知。就是不知道这个“万斩”会不会真的是拉出去斩首一万次的意思。

    夏官尚书欧阳通起身回道:“回禀陛下,幽州大都督苏宏辉派人来报,称契丹人时时进犯边境、劫掠边民。不过,尚没有举兵南侵的迹象。”

    武则天感到很头痛。自从王孝杰兵败西峡石黄麞谷后,契丹叛军就成了北方边境的最大威胁。但是今年成都平原大旱闹饥荒,举国上下就只能靠江南的粮食来养活了。所以,在秋收之前断然不能动员壮丁、举兵征伐。契丹人现在肯定正在抓紧经营营州城,南下入侵是迟早的事。倘若真的要开战端,那也没有办法,到时候就只能集结大军北上迎敌。

    她接着问:“盔甲、军械打造得怎么样了?”

    “盔甲目前已经打造了四万套。”

    “朕要的是十万套!”

    “是,是,”国防部长大人连连应允,“请陛下放心,微臣正在着人加紧赶制,秋收之前一定能打造出十万套。”

    武则天一只手握住了长椅的龙头扶手,冷笑道:“契丹人可不会老老实实地等到你造好之后才开战!”

    “是,陛下所言甚是!”欧阳通手持笏板、俯在地上,“微臣会督促他们,加紧赶制盔甲、弓弩等器械,以求尽快......尽快完成。”

    唉,这就是我的辅宰大臣们。倘若明天李尽灭就举兵南下,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去迎敌!武则天在心底叹了一声,目光严肃地注视着阶下的夏官尚书。“离秋收还有大概四个月,朕只给你两个月。两个月之内,打造十万套盔甲,以及相应的兵刃、弓弩等器械。你办得到吗?”

    “办得到,办得到,微臣接旨!”

    武则天挥挥手,让他起身。“突厥人可有什么异动?”

    这时,姚元崇起身回答:“禀报陛下,北方边陲的云州、丰州都派人来报,近来突厥人在边境十分猖獗,频频袭扰边民、抢夺牧畜,百姓深受其害。”

    阿史那默啜,又一个难缠的敌人。武则天心里感到十分疲累。“你们谁有良策,说出来给朕听听。”

    文官们面面相觑,不约而同地沉默了。倒是坐在右边的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大声说道:“陛下,给臣十万天兵,定将那突厥人杀得片甲不留。”

    蠢货,真是丢人现眼!但武则天表面上还是眉开眼笑,赞赏道:“河内王果真骁勇,朕心甚慰。”

    “能为陛下分忧,是臣下的本分,末将十分荣幸!”他完全陶醉于武则天的赞赏之中,感到十分得意。武懿宗是武则天的堂侄,生得是身材短小、弯腰驼背,相貌更是丑陋。想当初武则天原本看不上他,但他好歹也是个武家人,况且别的武家子弟也都好不到哪里去。没法,为了在朝中扩展武家势力,也就给他加官进爵,封为河内郡王,还让他做了右金吾卫大将军。没想到武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