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_第214章 混战一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4章 混战一团 (第1/3页)

    c_t;生死攸关之际,每一名东莱军卒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更多最新章节访问:ww.。

    以命搏命,以伤换伤。

    长枪断了枪头,那便用枪杆去刺,武器没了,赤手空拳也要把对手撂倒。

    双方人马都杀红了眼,徐州军退无可退,他们身后就是二公子陶应,若是陶应被俘,那诺大的徐州郡就丢尽了脸面;东莱军别无选择,只能一进再进,后方的追兵虽然暂时被北海军吸引住了,可一旦他们缓过神来,陷入重围之中的三千五百人,又能有几人存活?

    鏖战之中,终归还是东莱军锐气‘逼’人。

    徐州军中没有勇不可挡的大将,而东莱军却有周仓、胡庸reads;。

    无论是单对单还是以一敌三,周仓、胡庸二人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接连不断的厮杀下,周仓与胡庸浑身浴血,他们宛若杀神一般,所向披靡。

    一人占据了一个方位,一枪、一刀硬生生在徐州军阵拼出一道豁口。

    陶应麾下,无论是督战队还是近卫亲军在东莱军凶狠击下渐渐败下阵来。

    背嵬军、正兵营的军卒紧紧地跟随着周仓、胡庸的脚步,他们努力将豁口撑的更大些。

    原本还有徐州军卒突施冷箭,试图‘射’杀周仓,后来,徐州军连正面抵挡的勇气都没有了。

    亲卫军号称‘精’锐,督战队手上染满了血腥,可他们平素在徐州也就是欺负欺负土寇流民,抓抓流窜的黄巾什么的,真要是遇到‘精’锐的兵马,落败是早晚的事情。

    “擂鼓,擂鼓给周仓、胡庸助威!”城头的李贤看得热血沸腾,他巴不得现在自己就在城下,正在浴血奋战。

    只可惜,职责所在,让李贤无法以身试险,只能远眺战况,不能加入其中。

    “咚咚咚”,战鼓声从城头响起。

    城下的太史慈也已经与曹良的兵马‘交’上了手。

    长枪兵在前,刀盾兵在后,长弓手次之。

    “杀”

    “杀!”

    双方的长枪兵完全剿杀做一处。

    北海军体力充足些,他们虽是初次上阵,可靠着娴熟的战阵配合,竟也跟徐州兵拼了个旗鼓相当。

    太史慈一人一枪,所过之处无一合之众。

    面对密密麻麻的徐州军卒,太史慈仿佛闲庭游步一般,枪头急停、急刺,每一个回合都会倒下一名敌卒reads;。

    最处还有不信邪的徐州军卒试图合力偷袭,可当他们的‘阴’谋失败之后,血淋淋的代价告诉所有的窥视者,太史慈不可阻挡。

    时间过了差不多有半柱香的功夫,太史慈忽而暴喝一声:“铁甲军何在!”

    “呼啦啦”,长枪兵陡然让出一条两丈宽的空档,空档正中,一队队盔甲严明,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军卒正迈步而来。

    行进间,只听得军卒们齐声呼喝:“铁甲军在此!”

    在北海牟平源源不断的铁矿供应下,太史慈麾下已经有三百人装备了铁甲。

    三百名铁甲军听上去虽然不多,可在这种程度的战场上,却足以影响到一场战争的胜利。

    眼下,太史慈一声令下,铁甲军闪亮登场。

    那从头包裹到脚的装束完全晃晕了徐州军卒的眼睛。

    天呐,像这种全身铁甲,单是重量就应该有一百多斤。

    倘若军卒气力不佳,只是一身甲胄就能耗光他们全身的气力。

    北海军非但装备得起,他们军中的军卒竟然还形成了战斗力。

    曹良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北海军竟然还有这等秘密武器。

    这时候再去思考应对之策已经来不及了,徐州军别无选择,只能动用刀盾兵、长枪兵去挡住这几百名铁甲军。

    “铿铿铿”,枪头刺在甲胄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被刺中的北海军咧嘴一笑,他一刀挥出,斩掉了目瞪口呆的敌卒头颅,接着,前跨一步,又迎向了另外一个对手。

    三百名铁甲军,冲向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宛若巨石落水,溅起了一片水‘花’。[棉花糖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

    太史慈、周仓、胡庸三人在战场上起到了“定千军”的作用,死在他们手中的敌卒虽然寥寥无几,然而,他们形成的那股无可匹敌的威慑力却是无法用言语来赘述的reads;。

    城头上,赵云握紧了长枪,赞道:“李使君麾下有如此猛将,何愁陶应不败!”

    在胡庸与周仓的统领下,东莱军距离陶应的大纛不过五十步!

    这个距离,若是有短矛的话,已经可以投掷而出了。

    只可惜,背矛士身上所有的短矛都已经一扫而空。

    李贤顾不得惋惜,他手指城下,对赵云说道:“子龙的武艺我也看过,如果你在城下,千军万马只若等闲尔!”

    赵云矜持地笑了,并没有言语。

    此时,陶应浑身上下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怎么办,东莱军已经越冲越近了,督战队的兵卒虽然依旧在竭力抵挡,可明眼人都已经看得清楚,他们后继乏力。

    若是东莱军再发力,只怕亲卫马上就要败下阵来。

    退?若是退了,万一大军一溃千里,那岂不是功亏一篑?

    可若是坚持不退,身后的援军还需要一阵子才能过来增援,中军护卫能否坚持到那个时候?

    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